柔和忍辱慈悲的力量: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

时间:2024-05-01 10:18       来源: 未知

温柔的耐力。慈悲为怀(上)

西方寺第七届纪念释迦牟尼成道法会

宽法法师开示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大家欢喜 今天(12月26日)中午,我们已经告诉大家,我们一年一度纪念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法会已经开始了。"七日成佛 "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利用这七天的时间,好好念佛,念到心不乱,这才是法会的真正意义。

那为什么是七天呢?因为《阿弥陀经》中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日不动心、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会出现在面前,如果临命终时没有一心不乱,就会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但如何念佛才能做到一心不乱呢?这确实很难,因为我们众生无法做到 "心不颠倒",我们的心大多处于颠倒妄想之中。

今天,我们既然都学佛了,如果不想心不散乱,想专心念佛,想念佛不散乱,从哪里入手呢?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说:"怎么办呢?他说,学佛要 "以信愿为宗,以念佛为证",也就是说,信、愿、行三者要具足,缺一不可;作为修行人,如果只有行,没有信、愿,能往生吗?不能。相反,如果只有信、愿而没有行,是不能往生的。反之,有信、有愿而无行,也不能往生。

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到有信、有愿、有行呢?主要原因是我们不够恳切,没有了脱生死的紧迫感,求道的心不够急切,怎么急切呢?这就像 "扑灭一头着火的头发",如果头顶上的头发已经着火了,我们还着急吗?我们当然很着急,如果不赶紧把火扑灭,把燃烧的火熄灭,那我们就会被烧死,甚至被烧死。我们一般人,就是没有这种扑灭头顶之火的感觉,所以我们的信心、我们的愿望、我们的行动都不够恳切,都打了折扣。

柔和忍辱慈悲的力量: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

所以,我们既然下定决心要修行,要求生净土,那就必须全心全意、满怀信心和愿力地念佛,而念佛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方法,这个方法是什么呢?不能操之过急,要不急不徐,恰到好处。但很多人呢?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很用功,但很难发长远心;有的人修了一段时间,由于信心和愿力不够,慢慢就懈怠了、退步了,所以没有长远心,最终是不能成就的。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坚定信心,不要着急,一个字一个字地念,一句话一句话地念,怎么样呢?字字入心,字字分明。我们的身、口、意必须高度集中: 身要拜阿弥陀佛,口也要念阿弥陀佛,心中也要想阿弥陀佛,只有这样,所谓 "出口入耳",由内到外,由外到内、 口中所念的每一句佛号,耳朵都能听得清清楚楚,这样才能做到不间断,这样才能与诸佛菩萨有感应道交。所以莲宗九祖蕅益大师说:"生不生,看信不信愿;持名好坏,定品位高下"。也就是说,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看我们有没有信心和愿力,如果信心和愿力都有,就一定能达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目的; 而极乐世界可分为九品三辈,每一品都有高低之分,所以他才说 "品级高低,看持名高低",而持名,有多有少,有浅有深,就看每个人的用心和真心了。只要心诚,功夫自然就深,久而久之,就能积德行善,心无挂碍,进而达到往生彼岸的目的。

我们玩 "七日念佛",是想 "打胜仗",希望自己能在七天内念佛念到心无挂碍的地步,如果你做不到,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做不到,还是福报不够,业力不够;福报不够,业力不够,你到底能不能去西方极乐世界呢?即使能去,级别也不会高;所以,如果我们下定决心要去,就必须努力争取更高的级别。但今天的佛教徒呢?念佛的人很多,但真正去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却很少。其实,我们的祖师早就说过,他说什么呢?他说:"现在第一种人,"口虽念佛,心不善",口虽念佛,心不善。这样,他们就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呢?那是一个善男信女聚集的地方,如果我们的内心不够善良,就无法去到那里。

所以,他劝世人要 "积德修福",即积德;而修福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修桥铺路、助人为乐、救苦救难,这些都是修德积福的善行,即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去奉献,这种奉献精神,就是菩萨道的实践。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做到 "孝养父母,忠于君王",也就是所谓的 "报四大恩";四大恩中有佛恩、国土恩、父母恩、众生恩,所以我们要爱国爱众生,这是佛门弟子应有的德行; 在家庭中,我们也要 "兄弟相亲相爱"、"夫妻相敬如宾",这就像我们中国古代社会提倡的 "三纲五常 "一样。三纲五常 "是儒家伦理文化的基本结构。三纲 "是指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这三种人与人之间的隶属关系,而 "五常 "则是指 "仁义礼智信"。如果这 "三纲五常 "贯彻得好,就能做到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辅忠",这就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理想境界。如果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大和谐,这就是幸福美满的家庭;而从家庭的和谐延伸到社会的和谐、人类的和谐,世界的和谐才会真正出现。世界的和谐才会真正出现。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大同天下:"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就是我们佛教徒所追求的和谐人生。

因此,《维摩经》中说:"心净则国土净"。既然我们觉得娑婆世界是苦的,所以我们求生西方净土,在世间的修行中首先要行菩萨道;行菩萨道的目的就是要让娑婆世界的人都能离苦得乐,得到真正的解脱。这与上文提到的 大同 的世间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希望世间众生都能得到利益和好处,都能安居乐业、和谐幸福。

所以,师父不断地教导我们,要 "老老实实",要真诚,还要 "柔软忍辱,公平正直,慈悲一切,不杀众生";我们不但不杀生,还要对众生慈悲; 慈悲心也就是悲悯之心,其实我们所有的善行,都是从悲悯之心开始的;因为众生都是未来佛,既然是未来佛,我们就不应该杀。既然是未来佛,我们就不应该杀。还有,如果我们 "不侮辱下人,不欺压百姓",这样念佛,能不能往生呢?当然,我们一定能往生。因此,非常重要的是,我们不仅要口念佛号,还要心存善念,也就是要有慈悲心和同情心。待续


参考资料
焦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