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佛教观心:一心与五种说

时间:2024-05-06 10:50       来源: 未知

I. 佛教说有五种心

我们的所作所为无一例外都是由我们的心引导的。我们的心是什么样的,我们就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分为几种:虚假的、捏造的行为;习惯的、自然的行为;无知的、盲目的行为;智慧的、觉悟的行为。在这几种心性的引导下,我们在世界上会有千姿百态的行为,在生活中会有千姿百态的表现。

佛教对心有五种描述。第一种是肉团心,它是一种没有自性的客体。第二种是缘起心,表现的是妄想执着的心性。第三是集起心,表现的是习气心的本质。第四是含藏心,它包含了我们无始以来的无明心性。第五是真心,即我们的真性。

探秘佛教观心:一心与五种说

肉团心对每个人来说都很容易理解,它就是我们身体里不断跳来跳去的肉块。它是一个没有自性的物体。它是我们生命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就像电脑硬件中的 CPU,是五蕴中的色(物质)组成部分。

业识心是我们遇到事情后,根据自己的业识(过去的知识)进行思考、分别、判断、领悟等的虚妄造作。因为每个人的因缘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情不同、环境不同等等,所以同一件事的表现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甚至,个人的情绪作用也会使完全相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是我们生死烦恼的根源,也是我们必须想办法打破的。

集起心是我们自古以来培养的心性的一种表现。我们所说的潜意识就是最好的例子。因为我们太频繁地处理同一件事,所以形成了我们的习惯,或者说是连带习惯,甚至是潜意识。例如,每当遇到我们觉得不对的事情时,我们的眼睛就会眨动或闭合。这说明,这部分心智在处理事情时,并没有去分别 "识"(kamma)。这就是可以训练的心的本质,正因为如此,所有的修行方法都能改变人们的心。它使人们的心接近本心,而它与本心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缺乏觉悟。

蕴心是我们无始以来所有心性的显现。因为从无始以来就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心性,它们都存在于内心,现在由于离阴(注 1)的混乱,只能记住其中的一部分,而且还是很小的一部分。例如,我们记不起三岁以前的事情,这与个人的 "本性 "非常相似。当我们遇到事物时,我们会在这个 "模糊数据库 "中进行搜索、比较、分离和判断。由于我们之前的 "理解 "存在缺陷,再加上阴性的迷惑,表现为无知或似是而非,难以判断。被业力心所利用,就会产生妄想和烦恼;被真心所利用,就会表现为智慧和觉悟。转变的过程,就是起心动念的过程,或者说是运用起心动念的过程,使其包含一个完整的 "悟",从而转变我们对事物的态度。所以永嘉大师说:"无明实相即佛性。

真心就是我们的本心,或曰悟心,或曰慧心,或曰佛心,或曰禅心等,也就是永嘉大师所说的 "无明实相"。它是外在事物的真实反映。它表现为智慧,或称寂照;寂者高远不动,照者清澈明亮,或如如不动。因为看问题全面,所以表现为空,或者说心包太虚等等。正因为如此,隐蔽中的无明才会因为 "悟 "的充分而转化为真性。这样才能正确地 "悟",这也是我们修行的目的。

评注

1. "阴之惑"。

我们化身的过程叫入阴,现在是前阴,死后是中阴,化身之后是后阴。交阴是前阴、中阴、后阴的转化。由于转化的痛苦,我们蕴藏在体内的东西会被混淆、遗忘等。这就导致我们表现出无知。有的人 "隔阴之惑 "不深,就会记得其他阴的东西,这叫宿命;有的人记得有点模糊,就会表现出好像隐隐约约知道些什么,等等。

请注意 "五心可观"。d" 之后。


参考资料
焦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