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放生求学业,放生可以令孩子根基圆满

时间:2023-01-18 08:43       来源: 未知

一、捕捞放生鱼的果报

1、很多孩子从小就懂得做功德、做善事,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接受他的父母亲从小对他的教育。当父母亲乐善好施,帮助别人的时候,孩子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父母亲去放生的时候,孩子会问,“爸爸妈妈,把这些鱼放掉了,他们还会死吗?”爸爸妈妈会说,“当这些鱼被放掉了,他们就不会被活活杀死,被别人烧着煮着吃了。”就这么一句话,可以令孩子根基圆满。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人,从小就要带着孩子放生,告诉他们不可以把动物杀死的。要告诉孩子,人要有慈悲心,要懂得原谅人家。实际上,你这样教育孩子后,你得到的就是孩子以后会对你更加孝顺。

2、凡有血气者,必有知觉。既有知觉,则必贪生怕死,趋吉避凶。鸟兽昆虫蚤虱,莫不皆然。若忽尔捕而杀之,则其力虽不能敌,无可如何,【其心之仇恨,殆不能以语言文字形容。若将欲杀,或有赎之放之令生者,则其心之感激,亦复难以形容。】纵彼现时虽无报恩报怨之力,然善恶之缘既结,或于现生,或于未来,必有不期然而然之报应。即彼等不能即报,而【常行放生,天地鬼神,常为鉴临,必当降以祸福】,且勿忽其弱而欺之。

3、

文/布希奇;原文刊载于《婚姻与家庭》

4、一天之计在于晨,请给孩子一个明媚的早晨。

5、“你说我起早贪黑地挣钱供你上学容易吗?”

6、“你看看,考这么点儿分,能考上哪儿?”

7、早上5点,女人尖锐、绝望、气急败坏的声音从相邻公寓楼的一扇窗户中传出,已经持续了一周,渐渐听出原委,女人每天这时下夜班回家,检查孩子的作业,显然没有完成,要签字的试卷成绩也是一塌糊涂。

8、5点半,儿子起床洗漱时,女人仍以高亢的声音唱着独角戏。“唉,这个妈妈,不懂得教育方法啊,这早饭还怎么吃?”儿子大人样摇着头叹息。我心里,真真的心疼那个被吼的孩子。初夏的早晨,雀儿啁啾,草木在沁凉的微风中吐着缕缕清香,然而,孩子哪里会有心境心情感受并体悟这些美好?一日之计在于晨,孩子的早晨如此开始,怎样期待这一天的精彩?

9、以前路过建筑工地时,常看到入口处写着醒目的大字“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而身为父母的我们,初衷亦是希望自家孩子每天都“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的。然而,美好的初衷极易淹没在奔忙的生活洪流里。

10、记得儿子上幼儿园大班时,因为家里动迁,公司和幼儿园一下都离远了,早晨便特别忙乱,赶上儿子淘气不听话,我往往就会不可抑制地发起火来,嘴上不停数落训斥,手上也显得粗暴,推推搡搡地把他送到班里后,火急火燎跑去上班。有天晚上去接儿子,老师委婉地跟我说:“以后呢,要让孩子高高兴兴来园,家长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尽量别在早晨批评孩子,不然孩子这一天都会闹情绪,很难管理。”我稍稍怔了下,嘴上没说,心里却想:小屁孩儿一个,懂得什么闹情绪,和小朋友玩会儿不就好了?老师似乎看穿我的心思,慢慢地历数起这几天里,儿子哪天与小朋友打架,不好好吃饭,中午不睡觉,哪天很乖巧,聪明又好学,画了幅漂亮的画。

二、放生一般放生什么鱼最好

1、我边听边回忆,果然,那些表现好的日子都是甜蜜蜜说了“再见”我才走的,表现差的日子则是我气呼呼一推,转身就走的。“想不到,小小人儿也会有情绪,还闹大脾气。”我惭愧地说。“是啊,别看孩子小,他们可是最敏锐的超级小雷达,父母每分每秒的情绪变化,都会被他们感应到并做出相同的反应。”老师微笑着温和地说。

2、同儿子往园门走时,看到新漆的围墙上有许多色彩斑斓的卡通画,有一幅是妈妈牵着孩子的小手,一起笑哈哈地跨进幼儿园,旁边还配有卡通字:请爸爸妈妈送给孩子一个明媚的早晨!这字和画,让我心里涌起一阵阵悸动和感慨。

3、我想起我五六岁时,某天早晨从睡梦中醒来,母亲正轻轻地把漂亮的五彩线系在我的手腕上,见我睁开眼睛,母亲笑着说:“今天过端午节,起来出去玩吧,过会儿喊你回来吃粽子。”我惊诧,喜悦,像小鸟一样飞出屋子,满院子跑啊,跳啊,乐啊。父亲沉默严厉,母亲多病爱生气,像这样的早晨,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它如同一块温润碧玉,永久地珍藏在我的人生中。我常有遗憾,这样的宝玉,我仅有一块,却全然忘了,我的儿子,他还不曾真正拥有过这样的宝玉呢。过往那些鸡飞狗跳的早晨,伴着无名的起床气,我常会无所顾忌地随意发火。哪里想过,给他创造一个美好的清晨,更没有考虑过,当我把他往幼儿园一推走人后,老师面对的是怎样的小火药桶?满肚子委屈怨气的孩子,如何用饱满的愉悦的精神状态去学习新知识?如何与周围的小朋友友好和睦地相处?

4、老师的话点醒了我,父母是孩子的整个天空,这个天空如果一早就阴云密布,电闪雷鸣,那孩子的心情又怎么会阳光快乐?从那以后,我开始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坚决不在早晨与孩子发生冲突,总是保证让他高高兴兴出门。其实,这样做也并不是难事,早晨的时间极短暂,填进了喜悦,阴霾就没地儿落脚了。而孩子的要求又是那么的少,仅仅是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弯弯眼睛翘翘嘴角的微笑;一句温暖的叮嘱:路上小心啊;一个小小的动作:轻轻拍拍他的头或肩;或者是直抒胸臆的祝福:祝你今天开心哦!儿子的脸上立时就会大放光彩,人也如同饮饱水的小苗儿,舒枝展叶青翠欲滴起来。而这样做,慢慢地还会生出另一个好处,就是自己的心情也会随之变好。其实,当孩子一肚子憋屈时,哪个家长会一肚子喜悦?父母与孩子永远是双赢双输的格局。

5、“妈妈,我出发啦。”我正左思右想,儿子已经站在门口整装待发了。“噢,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哦。”我笑着说,随之送到门口。“再见,妈妈。”儿子笑着扬扬手。“晚上见,帅哥。”我笑着回应。如此,一个美好的早晨开始了,多么简单。

6、作业重要,考试成绩也重要,可有什么比我们的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愉悦的心境、饱满的精神状态更重要呢?想到此,我下了决心,要去敲响陌生的房门,跟那位急躁的妈妈说:请务必给孩子一个明媚的早晨,那将是孩子一生的珍宝。

7、尊敬的老师:
您好!我的孩子三岁半,现在在私塾,每天读诵国学经典《论语》,一周接送一次。经过两个月的熏陶,孩子回到家中很自然就读论语,而且很喜欢读。
一直以来,我心里有困惑,总是担心孩子这么小,全托到私塾读诵国学经典是不是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什么阴影?本来,我是打算在家教孩子读诵经典,可孩子根本不听使唤,不和我读,我只有在家播放CD。而且,在日托幼儿园学的东西太简单,容易受别的孩子不良习气的影响。无奈之下,就把孩子送到了私塾。现在,我每周送孩子上私塾时,孩子有时不愿意,舍不得离开家。我就鼓励她,说孩子在学校表现很棒,老师总是表扬她。她在学校想妈妈很正常,别的小朋友也想妈妈,妈妈也想她。如果不读诵经典的话,我们就不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要她好好读书。
请问我把三岁半的孩子全托送到私塾接受经典的熏陶,是不是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呢?

8、--------------------------------------------------------------------------------
回复:
-尊敬的彭女士:
您好!
从您家庭教育的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把孩子送到这私塾还是可以的。但是请您一定要弄清楚这个私塾的开办是否得到当地教育管理部门的批准,只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教育单位我们才可以把孩子送到那里去学习。

孩子在私塾各方面的学习情况,您应当有很清楚的了解,这样在孩子回家您就能主动配合学校的课程来教导孩子。也可以将孩子在家庭里面的情形与老师有所交流,亲师配合,就能把孩子教好。

现在您自己的学习也很重要,因为您还没有足够的把握孩子在哪里上学比较合适,所以您一定要从头学起,严谨修身,自己成为一个妇德全备的优秀妈妈,随时随地都可以教育好孩子,那么将来孩子无论在哪里学习,您都可以给她良好的指导,而不至于总是心里没底,担心这个担心那个。

在此衷心建议您先跟随杨老师的教学来学习,以本网的资料为参考,结合生活实际,修身、齐家、教子,并在单位团体作良好的榜样。人生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读书,就是要读圣贤经典,并跟随明师(明白的老师)学习,当自己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将孩子培养成社会优秀人才,这对全社会来讲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妇女的职责和生活的意义,就在于此。

您辛苦了,衷心地祝福您们全家!

9、去年我家孩子参加高考,平时成绩一般,好点的大专都够呛。过完年,我给孩子报了个百日冲刺班。五月份我真的着急了,就剩下一个月了,也听说过放生能提高成绩,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开始照着网上的放生仪轨试着放生。第一次放生了一条鲤鱼,路上时间长了些,放进公园湖里,因为不知道死活纠结了好几天。没几天孩子星期天回来告诉我二模成绩出来了,进步很快,得住一本线了。我有了信心,第二次放生了俩条鲫鱼,孩子告诉我上课不瞌睡了,精力很集中。接下来的日子我又连着放了几次,每次就是20--30块钱。高考俩天我每天放俩次,早晨一次,中午一次,有鲤鱼,乌龟,信鸽。高考完了又放了好几次。结果考了个二本,师范学院。感恩放生,感恩南无观世音菩萨菩萨。

10、带上孩子放生去

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慈悲心,亲近佛法。每逢周日放生,我们便会带上孩子。还别说,几次过后,这些小家伙,便会对着鱼儿念三皈依。而且非常认真,像模像样。

(更多有关慈悲施食,戒杀放生,修善改命的文章请访问心印居士空间以上空间地址一点即入。心印居士13969655799)
5月16日放生1898元。其中

悲莲居士60元,余360元;

邢栋800元;

湖北两位居士500元;

宽菁居士400元,余1200;

广州曾先生30元;

六合居士50元(六合居士明细在网易博客另开文《六合居士放生》);

放生物命:泥鳅65斤,10元1斤,650元;河虾57斤,5元1斤,585元;黄鱼9斤,15元1斤,68元;花鲢31斤,5元1斤;野生甲鱼15斤,30元1斤,450元;田螺40斤,1元1斤,40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