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市哪里放生甲鱼好一点

时间:2023-02-18 16:14       来源: 未知

净宗二祖善导大师,乃弥陀化身,具大智慧,具大神通,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谓专修则万修万去,杂修则万千中只有二、三个。妙极!确极!宜谛信勿疑。大师虽疏观经,鉴于末世众生,根浅障重,神识飞扬,观想难成,力劝持名。在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中,对于净土法门宗旨,有精辟诠释,谨就此章大意,作番略释。

先出经文,后释《四帖疏》大意。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四帖疏大意

佛对当机众阿难和韦提希夫人说:往生上品上生的人,需要什么条件呢?若有修学大乘心的众生,愿生彼极乐国土,必须发三种心,便可往生。

经文

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四帖疏大意

哪三种心?第一至诚心,第二深心,第三回向发愿心。什么叫至诚心?就是真实心。居心行事,必须在真实心中做出,不得做表面文章,外现贤善及修行精进之相,内存虚假,贪嗔不正之心,凡事奸诈欺于人,恶性难犯,行事毒同蛇蝎。虽然也三业行善,名为杂毒之善。也叫虚假之行。不能名为真实净业。若如此居心不良,起念佛行,纵使身心劳苦,日夜十二时不休息,绕行念佛,如救头上著火一样,总名杂毒之善,欲要回向此杂毒的念佛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必不可得到如愿以偿。为什么呢?你的心与佛心相违背缘故。因为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刹那时间,身口意三业所修,都是从真实心作出。凡所施为和愿求,都是真实的。另外,真实有二种:第一种是自利真实;第二种是利他真实。说起自利真实,又有二种情况:一种是至诚心自行和劝化他人莫作诸恶;以及生起自他厌离娑婆秽土之心等。行住坐卧默想一切菩萨制伏舍离贪嗔痴等诸恶,我也应这样做才是。二是至诚心自行化他,勤修凡圣一切众善,以至诚心,口业赞叹阿弥陀佛依正二报(即持名念佛或观佛依正二报。)又:至诚心,口业自行化他,宣扬三界六道依正二报,是苦是恶,极应厌离。又:口业应随喜、赞叹别人三业所作诸善。若他作恶,不说他过,敬而远之,也不随喜。又以至诚心身业,合掌礼敬、四事(饮食衣服医药卧具)供养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又:至诚心身业,厌离三界自他依正二报;又至诚心意业观察、忆念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如现在目前。又:至诚心意业,厌离生死三界依正二报。不善的身口意三业,必须真实舍离。又若起三业之善,必定真实心去作。不论内心外境,皆须真实,所以叫至诚心。

什么叫深心?就是深信不疑之心。也有二种:一种是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头出头没,在六道中轮转,无出离三界之缘。另一种是决定深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不存丝毫疑虑,乘佛愿力,决定得生彼国。又:决定深信释迦所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往生、定散二善,证知赞叹彼佛依正二报庄严,使人欣慕。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作证,劝一切凡夫,信愿求生,决定得生。又:深信一切行人,深信佛语,不惜身命,决定依佛所说去做,佛教我舍离即舍离,佛教我去作即去作,佛命我到什么地方去就什么地方去。这就是随顺佛教语。亦名随顺佛意,是名真佛弟子。又:一切修行人,但能依此经所说深信行去,必不会误导众生。为什么?佛是具足大智大悲的圣者,说真实语故。除佛以外,登地以前菩萨,智行未满,(指无明未断)尚在学地,犹有正使结习二障未除,佛果之愿未满。此等凡夫权圣,纵使己意测量诸佛教意,不能彻底明了。虽有评论解释教意,需要请佛证明,若所言称合佛意,佛即为印可说,如是,如是。若所说不称合佛意,佛不印可,即说道:是义不如是。若不印可,即同无记无有利益之语。若佛印可之说,即是随顺佛之正教之言。若佛有所言说,都属正教、正义、正行、正解、正智,所说无论或多或少,总不须向菩萨、人天询问,定其所说是与不是。因佛是一切智人,若佛所说,即是了义之教,菩萨天人等所说,都名不了义教。这是应该知道的。以是之故,现今敬劝一切有缘求往生的人,只能深信佛所说,不可信用权位菩萨等所说不与佛说相应的教言。以免产生疑障,怀惑自迷,失去往生西方的大利益。又:深心相信,决定建立自己净土信心,顺佛教语修行,永除疑心错觉,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所迷惑,而退失、倾动净土的信心。有人问道:凡夫智慧浅薄,惑障深厚,若逢解行不同的人,广引经论之语来妨碍、问难,证明一切修行凡夫,不断惑业不得往生。我们怎么样对治他的妨难,成就净土信心,决定勇往直前,不生怯退呢?答道:若有人多引经论证明说,不断惑业不得往生者,净土行人即可这样回答他:您虽然用经论之言,证明说,不得往生。我的想法,也决定不受您破斥之言,为什么呢?但我也不是不信您所引证论的话。这些经论,我都仰信。然而佛说别经时,所处地不同,时间不同,说法对象之机不同,利益也不相同。又:说别的经时,非说观经、弥陀经时,然佛说法被机,情况各有不同。别经所说是通途法门人天菩萨之解行,现在是佛说观经定散二善。(定善即修观、持名,散善即修行净业三福)所被之机,唯为韦提希夫人及佛灭后五浊五苦等所逼一切凡夫。证明说能得往生(指不断惑业亦能往生)为此因缘,我今一心依此佛语,决定奉行。纵使您说千道万说不得往生,唯增长成就我往生的信心。又:净业行人可以更向对方说道:仁者请听,我今向您表明决定信相,绝不动摇。纵使罗汉辟支佛地前菩萨等,或一或多,乃至遍十方界,皆引经论证明说不得往生,我也不起一念疑心。只有增长我的信心,为什么?由佛语决定成就了义,不为一切人所破坏之故。又:仁者请听,纵使初地已上,十地以下,或一或多,乃至遍十方界,异口同声说道:释迦佛指向称赞弥陀,说三界六道轮转是苦本,劝励众生专心念佛及修行三福六念等法,尽此一报身,决定生彼国者,必是虚妄,不可依信。我虽闻此说,也不生一念疑心,唯有增长我决定的上上信心。为什么?由佛语真实,决定了义故。佛是一切智人,实知、实解、实见、实证,不是疑惑心中所说故。又:不为一切菩萨异见、异解之语所破坏。若实是菩萨(指登地以上位者)总不违佛的教言故。又且不说此事,告诉您知道:纵使化身佛、报身佛,若一尊若多尊,乃至遍满十方界,各各放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说道,释迦所说西方净土,指明赞扬,劝发一切凡夫专心念彼佛及修他善行,回向求愿生彼净土,这是虚妄,定无此事。我虽闻这等诸佛所说,也毕竟不起一念疑心退心,怖畏不能生彼佛国。为什么呢?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见、解行、证悟、果位、大悲全同,无少许差别。佛佛道同故。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所同制。比如前佛制定断杀生十恶等罪,毕竟不犯不作,即名十善止行,随顺六度之行。如果后佛出世,难道能改前十善,令人行十恶吗。以此理类推,证明诸佛所言所行,不相违背。所以释迦指证弥陀,劝一切凡夫,尽此一报身,专念专修,命终已后,定生彼国者,说此语时,即时十方诸佛悉皆出方长舌相同劝同证。什么原因,诸佛同体大悲之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所化。一切佛所化,即是一佛所化。即弥陀经中所说释迦赞叹极乐种种依正庄严,又劝一切凡夫,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后面经文又说,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同赞释迦能于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邪见无信增盛之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头,即是其证。又:十方佛等,恐怕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所以各于其国同时出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即成就如是依正二报功德庄严)所赞、(即不可思议功德)所证(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或长或短,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暮途穷,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定无疑。是故一佛(释迦)所说,即一切佛同作证明以成其事,此名就人立信也。次名就行立信,行有二种:一正行;二杂行。什么叫正行?专依往生经(即净土三经)所说修行,就是正行。具体地说,就是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极乐国土依正二报庄严。若礼佛,一心专礼阿弥陀佛。若口称名,一心专阿弥陀佛。若赞叹供养,一心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是名为正行。又:就此正行中,复有二种,一种是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计时间长短,念念不舍,这名正定之业,依顺彼佛本愿故。若依礼拜读诵,就名为助行之业。除此正助二行以外,其余众善,都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彼佛不断,名为无间业。若行后杂修之行,以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总名疏杂之行。以上所说,就是深心。

什么叫回向发愿心?回向发愿心者,过去及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善及出世善根,以此自(自行)他(随喜他)所修善根,悉皆以至诚真实的深信中,回向发愿,求生彼国,就是回向发愿心。又:回向发愿求生彼国,必须从决定真实心中回向发愿,作必定得生想。此之深信,犹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之人所动乱、破坏。唯是决定一心,勇往直进,不得闻这些人语,就有动摇,心生怯弱,走回头路,即失往生的大益。问道:若有解行不同,邪杂人等,来相惑乱,或说种种疑难,说道不能往生。或者说,您等众生,旷劫以来,及到今生,身口意业,在一切凡圣身上,具造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破戒、破见等罪,未能除尽。这些重罪,要长劫系缚在三恶道受苦,怎能一生修福念佛,就能进入那无漏无生的极乐净土,永远证得三不退之位。答道:诸佛教行,数量之多,超越尘沙,众生禀教修行,全仗机缘,情况非一。譬如世间人眼见之事,决定可信。如明能破暗,空能含有,地能载物、(及养植草木),水能滋润,火能烧物,这等事情,都是对待的。各取其宜而用,眼前所见,千差万别。(如地有地之用,水有水之用,火有火之用等)何况佛法有不思议力,岂没有种种利益。随拈出佛法一门,求出离道,即是出一切烦恼门。随进入佛法一门,求解脱道,即是入一切解脱智慧门。为此各随机缘起行,各求解脱,您怎能将对我来说,并非有缘之行门,障碍惑乱于我呢!但是我所爱之行,即是我有缘之行,不是您所求之行;您所爱之行,即是您有缘之行,不是我所求之行。彼此各取所须,是故各随所愿乐而修其行,必能很快获得解脱。

修行者应当知道,如果学解,从凡夫地及至圣人,无一例外,皆须学习。若欲学行,必须依靠选择于您有缘之法,(即逗机之法)进行修持,则用力少,得益多。又:诚告一切求往生人等,今更为您等说一譬喻,以资守护,不失信心。以防外道邪见异见之问难。怎么说啊!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里路,中途有二条河,一条是火河,在南面。一条是水河,在北面。二河各阔百步,各深若无底,南北二河,各无边涯,水火二河之间,有一白道,阔约四五寸,此白道从东岸到西岸,亦长百步。(与水火二河同长)水河的波浪常溅湿白道,火河的火焰常烧灼白道。水火相攻,常无息时。此行路人到了空旷之地,四顾无一人,多有群贼恶兽,见一人独行,竞来搏杀。路人恐怖极了,急向西直走,忽然见此大河,即自思忖: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有一白道,路极狭窄,二岸相距虽近百步,怎么能走过去。今日定死无疑了。正欲退回,群贼恶兽渐渐逼近,要想南北避走,恶兽毒虫争先恐后向相(各从南北二面)而来,要想向西而行,又恐堕入水火二河之中。惶怖之状,无法形容。当时思忖,我今往回走亦死,停步不前亦死,向前去亦死。总一样是死,我还是寻道向前而走。既有此条道路,谅必可走。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声劝道:行路人,但决定寻此道向前而行,必无死难危险。若止步不前,就是死亡。又闻西岸有人唤道:您一心正念直来,我会保护您,不必畏惧堕于水火之难。此行路人,听了此遣往彼唤来的话,就端正身心,决定寻道直前,不生一念疑怯之心。或行一分,二分(指才行少许路)。东岩群贼等唤道:行路人回来,此道险恶不能过,去则必死无疑。我等总无恶心相向而来。此行路人虽闻这唤声,头也不回,一心直进,念道而行。一会儿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幸快乐不已。此是比喻。复次以喻合法,言东岸者。喻此土娑婆火宅也。言西岸者,喻彼土极乐宝国也。言群贼恶兽诈骗行人者,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也。言无人空旷处者,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言水火二河者,喻众生贪爱如水,嗔憎如火也。言二河中间的白道狭四五寸者,喻众生贪嗔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因贪嗔强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溅湿道者,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烧道路者,喻嗔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言东岸闻人声劝言,寻道直西进者,喻释迦已灭,弥勒未生,犹有教法可寻,故喻如声劝也。言或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即喻别解别行恶见等人,妄说见解,迭相惑乱,及自己造罪退失也。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力摄受也。言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庆喜不已者,即喻众生久沉生死,旷劫轮回,昏迷颠倒,自取缠缚,无由解脱。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召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指持名无有失落)乘彼佛愿力之道,舍命已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又:一切行者,行住坐卧,三业所修,不论昼夜时节,常作此解,(众生业深重,非仗佛力,无由出离生死)常作此想(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故名回向发愿心。又言回向者,生彼国后,还起大悲心,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也。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往生者,无有这个道理。又此三心,亦通摄定善之义,这也应该知道的。

经文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四帖疏大意

哪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一、慈心不杀者,然杀业有多种,或身杀生,或意杀生,或口杀生。言口杀生者,即动口指令杀生。言身杀生者,动手自杀或把手教人杀。言心杀者,动念怎么杀,用何杀具等,名为心杀。若论杀业,不别胎卵湿化四生,皆招杀罪。都能障碍往生净土。但于一切众生起慈心者,即是施予一切众生寿命安乐,即是最上胜妙戒法。此即合上净业三福经文,初福“慈心不杀”也。不杀有止行二善,自不杀名止善,教他不杀名行善。言具诸戒行者,若约人天二乘之机所持之戒,即名小戒;若约发大心行大乘行之人所持之戒,即名菩萨戒。戒是由人定位,自然转成。此合上第二福“具足众戒”之戒行善根也。二、读诵大乘者,唯以读诵大乘为事,求生净土。即合上第三福“读诵大乘”也。三、修行六念者,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也。言念佛者,即专念阿弥陀佛口业功德(持名)身业(礼拜)意业(观想)。念一切诸佛亦名念佛。念法,即一心专念诸佛所证之法。念僧,即念佛之眷属菩萨僧。念戒,即念诸佛之戒法。念舍,即念过去诸佛现在菩萨难行能行,难舍能舍,内舍(头目髓脑)外舍(财宝土地房屋)此等菩萨但欲得菩提道,不惜身命财物,我等常作仰学他们舍身命之想。念天,即念兜率天上住最后身,一生补处菩萨功德,三祇之劫已超,万德之行已成,灌顶之位已证。我等无始已来,同时发愿,断恶行菩萨道,他今已因圆果熟证圣,但我尚是凡夫,生死流浪,烦恼障重,福微慧浅,每思忖及,不胜惭愧、悲叹,是名念天。回向发愿,愿生彼国者,修行者各各回前所修之业功德,向所求往生极乐国也。

经文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四帖疏大意

言具此功德者,即上说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也。或一人具前二,或一人具后二,或三种全具。若有人三种全没有,则是造恶众生,蒙着人皮的畜生罢了。若有人,发心念佛,毕此一生,无有退转,唯以往生净土为期,则不问他能理解三福与还不能理解,只要不违背,回向都能往生。这是应该知道的。一日乃至七日,是说功行深浅不等,修行时节有长短,利根一日得一心,中根二至六日不等得一心,钝根至七日才得一心。此约平时说,与弥陀经所说意同,若不能七日一心,则必须尽形寿执持名号,以求往生。也。又:纵五逆十恶之人,临命终时,忏悔念佛,十念一念,亦得往生。

经文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四帖疏大意

此段经文是说行者临终时诸圣迎接往生的情况,如文可解。共分十一个小段:一、明所生是极乐国。(首句)二、明得生上品上生之由,在于精进。(次句)三、明弥陀化主亲自来接。(第三句)四、明观音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无量诸天,随从弥陀来迎行者。(第四至第七句)五、明七宝宫殿,随众而来。(第八句)六、明观音势至共执金台至行者前。(第九至十一句)七、明弥陀放光照行者身。(第十二至十四句)八、明佛既放光照彼行者,化佛与诸菩萨也同时授手迎接。(第十五至十六句)九、观音势至与诸菩萨同声赞叹行者,劝进其心。(第十七至二十句)十、往生行者,自见乘台随从佛后。(第二十至廿四句)十一、明往生时速。(第廿五至廿六句)

经文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授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四帖疏大意

行者金台至彼国后,莲花即开,见佛菩萨色相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但闻佛说法,流水光明,风动宝林,亦皆演说妙法,闻法得法,凡有三种:一、初闻妙法,即悟无生法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入圆教初住位。二、须臾之间,于十方界,历事诸佛,蒙诸佛次第授记。三、还至本国,更证总持巨益。末句,总结,是名上品上生。

嘎玛仁波切:与心对话第七章心会生病6应对嗔恨心

嘎玛仁波切:与心对话 第七章 心会生病 6 应对嗔恨心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都有七情六欲。

  我们的情绪有的是与生俱来的,有时自己会掌控,有时无法掌控。有的人看着很好,就是爱发火,这种现象或许是因为他火气旺,以及身体上其他一些原因。

  而我们要说的嗔恨,不是简单的发脾气。

  发脾气有时候还是正面的,比如孩子不听话,父母责骂他,是善意的,是善心,是为孩子好。很多时候,我们会耿耿于怀一些我们所不乐意的事情。特别是在名利上,我们想要又得不到的时候,就会有不好的反应。

  我认识一个演员,他想拿大奖,最后没有得到,因此对评审有些不满。这种不满多年来一直让他难以释怀,饱受折磨,但是有这种心理状态,痛苦的不是评审,而是他自己。

  两个人争吵对骂,彼此用最恶毒的语言伤害对方。言语不带刀,却可以把人的心碎成一块块。之后会不会继续造成伤害,就要看这个人有没有嗔恨心。如果用幻想、回忆的方式,把跟人争吵时别人对你使用的表情、所用的言语、肢体动作全部表演一遍,然后又幻想他当时对我们的恶毒心态,就会让自己受到严重伤害。这种伤害其实是我们自己复制和人争吵的情景造成的,又用幻觉增加了这种情景的杀伤力,最后把自己伤得精疲力竭。其实伤害我们的不是对方,而是自己。所以,有嗔,有恨,不是别人伤害你,而是自己伤害自己。

  嗔恨心的爆发力非常大。历史上很多国家之间争端,有时候就是由两个人的冲突延伸出来的,最后变成国际范围的灾难。

  有的人因为小小的口角,就剥夺了别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权利。很早以前我在国外,有一位年轻的华人杀死了四个跟他毫不相关的校友。原因是什么?原来,他有天从饭堂出来,一个洋学生对他吹了一下口哨,他就觉得这个洋人在欺负他,有种族歧视,于是心里非常不平衡。后来他就去买了一把枪。晚上,他就等那些校友从校门口出来,看到一个非常像,就开始开枪,连开了好多枪,杀了四个校友,最后发现,他杀的根本不是对他吹口哨的那个人。当一个人被嗔恨冲昏了头脑,他的幻觉会让他酿成一场灾难。

  佛教里形容嗔恨心就像火星一样,一个火星很小,但稍不注意,它可以把整个山都烧毁。亲情、友情随时都可能被嗔恨摧毁。

  有的人爱记仇,然而记仇燃烧的并不是别人。心中有嗔恨的人大多不舒服,内心会煎熬挣扎。有些事情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可什么时候想起来他都咬牙切齿,就有可能造成犯罪,入狱受刑。

  五毒中后果最严重的就是嗔恨心。它的危害有时会扩展整个社会。嗔恨心的根本在于自私。

  传统教育告诉我们,事物有两面,非对即错,非是即非,非忠即奸。这个教育方式有它的片面性,我们一定得想方设法改变它。这个世界,包括我们的情绪,都是一体两面;不可能说一件事情对就是绝对的对,从来不会错,错的就从来不可能变成对的。好人有他很好的一面,也会有非常让你不舒服的一面。恶人也有其好的一面。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佛的一面和魔的一面,就是这两者中间哪一个占比较多,我们就说他是哪种人。

  佛经教导人要心胸开阔,多替别人想想。我们必须经常提醒自己,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遇到问题要多几个层次的思考。当一个人对你发脾气,要多想他好的一面,就不至于一个对你好了一百次的朋友,突然对你不好了一次,你就觉得他变坏了。好多人跟我说:“哎呀,我以前认识的他可不是这样的,他怎么现在变成那样了?”你以前认识的是他的正面部分,现在他给你表现的是他负面部分,等这面表现完了,他又回到正面去了——如果这样想,人和人的相处就会很容易。

  如果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坏人,突然间干了件好事,我们都为他鼓掌,觉得这个人变好了。其实并不是这样,他只是把好人的一面表现出来了。

  所以,人还是要抛弃自私。有的人平常觉得不错,但改变不了思维,容易自以为是;他会觉得别人的缺点一大堆,当别人表示不理解,他还觉得很委屈——我从不伤害他们,他们怎么这样对我?这种心理,都是因为没有及时反观自己,老是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想事情而造成的。

  改变嗔恨心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会多想一想别人的需求、别人的心态。如果多从别人的角度去想,用感恩的心多想别人,心胸就广大了,受到伤害的机会就比较小了。如果一个人什么都斤斤计较,一个小动作都会让他耿耿于怀,痛苦的是谁?肯定是他自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