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七讲话第六集:放下执着,心无所住,破茧成蝶的蜕变之旅

时间:2024-05-07 08:58       来源: 未知

佛陀的七讲话,第六集,七十九年,第四分册,第一天心无所住,放下一切

修行佛七,必须放下一切,一心念佛。世间没有放不下的东西,放不下就必须放下。世间的帝王将相都是昨天的事,今天的帝王将相与草木无异;过去的荣华富贵已经变了,过去的是非议论已经变了;今天我们才知道,是是非非都是无常。仔细想想,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放不下,留不住!

过去我们看到很多高官显贵,门前车水马龙,今天时过境迁,门可罗雀。我们要认识到世间万物都是无常的,所以佛陀才说 "忆念无常,不舍不离"。到佛的禅定中来,就是大彻大悟,所以应该念念不忘佛的禅定。

如何做到一心不乱?必须六根不放,眼中不贪色,耳中不贪声,鼻中不贪香,舌中不贪味,口中不贪闲谈,身中不贪觉触,意中不贪法,这样才能一心一意,摄六根。这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 "摄六根,净其心"。

因此,在佛七期间,眼睛不要沉迷于看光明,耳朵不要沉迷于听世间法,甚至不要闻香味,也不要说话。身心要清净。若能如此念佛,就能逐渐达到一心不乱。

或者有人会说:"我有眼睛,所以我不能不看!我有耳朵,不能不听!" 六根本无过,过在心计,心计即贪。观色,不贪无过;听声,乃至闻香,不贪无过。

所以,在佛七期间,大家要注意用根,不要用心,这样才不会有过失。

如果第六识想一切法,想一切事,但不住心,这个时候,你的第六识就变成了妙观察智。知一切法,不住心;想一切事,不住心。所以禅宗说:"分别一切法,不分别想"。就是这样。

前五识触五尘,必有意识点。眼见色,能见色,不能分别,分别红、黄,就是意识心。耳能听声,不能分别,分别红、黄,是第六意识。鼻、舌、身亦复如是。

如果第六意识与前五识一起分别一切法,就没有过失;如果是计度心,就有过失。有人说:"前五识没有过失,但第六意识有过失"。第六意识之所以有过失,是因为它有贪心;如果它没有贪心,就不会有过失。

前五识接触五尘,随之而来的是认识诸法的意识点。所谓 "分别",就是意识相,虽知一切法,不作分别想,即不住度生之心。此时,你的前五识是觉悟的智慧,第六意识是妙观察。 P-76

现成境界的前五识都没有过患,是有功德的。否则,如果第六意识不能分别,前五识不能了知佛法,那就成了白痴。然而,若能分别、分别,若能贪著、计较,则成愚痴;若虽能分别一切法,但不贪著、不计较,则是大智慧之人。此时,耳听声音,不贪不计,谓之智;眼见颜色,不贪不计,谓之明。

佛七期间,我们知道了这一点,就应该去实践。眼见一切色,不贪不计;耳听一切声,不贪不计。无论佛法快慢,我心不动;无论外界如何,我心不动。

或者有人会说:"我做不到!看到外面的境界,心就动了;看到人走路,就想笑;听到法器响,就嫌它快或慢。"

有一个方法:闭上眼睛不看,也就是看着眼前人的脚,所谓 "眼不见,心不烦"。耳听佛号,心莫乱住。佛号快,我心不动;佛号慢,我心不动;时时刻刻教你的意识心、算计心不要起。

如果你动了,那就叫 "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生死流转,不动念就是涅槃流转。细细想来,见色则生烦恼,闻声则生烦恼,乃至嗅香、尝味、胡言乱语,都是生死。你应该放下这一切,念佛求生西方。

如何放下眼前的一切现实?佛陀在《金刚经》中说:"心无所住。如果你不相信,想想 p-77,当你烦恼的时候,你的心一定在住。如果心无所住,那就是住于无上菩提,念佛求生,有这种心,所以说 "无住而生其心"。

其实,这就是 "清净心",也就是 "一心不乱"。它有什么意义呢?金刚经》说:"若不注意,七日之中,当念:"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就是念佛求往生的保证。

现在开始念佛。

佛七讲话第六集:放下执着,心无所住,破茧成蝶的蜕变之旅


参考资料
焦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