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热贡唐卡之美:专访画师的艺术创作与人生故事

时间:2024-04-16 09:52       来源: 未知

--采访热贡唐卡画师: 万毛显耀、夏古塔、桑杰本、卡本加

眼前是一幅名为《四臂观音菩萨》的唐卡。居中的观音菩萨通体洁白如月光,象征着清净无垢的本性,面容慈祥庄严,两手在胸前合十,手持摩尼宝珠;右上方手持水晶念珠,左上方手持莲花,结金刚结跏趺坐于千瓣莲花月座之上,深入禅定,气乐双运 ......

端详着这幅精美绝伦的作品,不知是因为菩萨低垂的眉毛,还是鲜艳的色彩、细腻的线条,抑或还是一种莫名的触动......,内心深处升腾起一种深邃的宁静。

唐卡是藏传佛教特有的绘画艺术形式,据说兴起于松赞干布时期,千余年来影响深远,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这门古老的艺术在一度濒临困境时又焕发出了时代的光芒,如何传承和发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2011年夏,唐卡走进了中日佛教学者的视野,在这场以中日文化友好交流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不仅有多篇学术论文以唐卡为研究对象、 主办方还精心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唐卡盛宴,以佛、菩萨、上师、护法以及六道轮回图、大威德金刚坛等为主题的23套精美唐卡深深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更让人惊喜的是,绘制这些唐卡的四位画家还在现场作画,让人们感受到了这门古老而神秘的佛教艺术。

在两块绷在木框前的画布上,四位身着藏族服饰的画师席地而坐,分两组分别演示了唐卡起稿和染色两个重要步骤。他们神情认真、全神贯注,动作流畅、细腻,面前没有任何临摹和参考资料,每一笔都是那么从容自信,像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唐卡独特的绘制过程,佛教在线记者对他们进行了采访。

大手印金刚坛

源远流长的传承

四位唐卡画师项完欠、夏吾合、桑杰本、卡本甲分别来自 "热贡艺术之乡 "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龙窝寺镇上屯村、卡仓玛村、下屯村。

武屯距州府所在地7公里,该寺属格鲁派,为隆务寺分寺。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吴屯始建于 1385 年左右,寺内有宗喀巴大师和 弥。其后有位勒佛像、释迦牟尼佛铜像,还有《甘珠尔》等经书。新建释迦牟尼殿、弥勒殿。该寺第四代祖师智格日如仁巴玛亥木达瓦,为夏日仓嘎旦嘉措的首徒。自此,该寺成为该寺的分寺。1946 年前后毁于大火,1949 年重建,占地约 80 亩,住寺僧侣 100 余人,香火部落为武屯上庄。

武屯被誉为 "艺术人才 "的摇篮,长期以来寺院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艺术人才,大师名家层出不穷。目前住在寺院里的僧人有22位画家,藏族和安多藏区绝大多数寺院里的壁画和塑像都出自武屯艺人之手。

藏传佛教以师徒传承的形式延续,唐卡绘画也是如此。一幅唐卡的绘制,即是一次神佛再现的过程,有模有样,代代相传,必须遵循。果顿唐卡画师的技艺大多是祖上传下来的,他们从小学就开始学画。项史末因为爷爷夏吾才让和父亲桑杰都是藏传佛教艺术界有名的画师,所以从小就一边上学一边和爷爷学习唐卡绘画,拜师后在夏吾才让门下继续深造。19 岁获准离开老师自立门户。学成后的向师自幼聪慧好学,积极学习各门类的美术技艺,并遍访各地唐卡聚集地,广泛吸收四川德格、西藏康巴、北京雍和宫、山西五台山、龙门、云岗、麦积山、莫高窟等地的佛教艺术图式,博采众长,丰富了自己的绘画知识和技法。

领略热贡唐卡之美:专访画师的艺术创作与人生故事

夏吾他自幼喜欢绘画,8岁时就在一旁看书学画。13岁时,便拜著名康噶画师尕藏为师,专心学习唐卡技艺,18岁时掌握了技艺要领,获准出师,后又为四大天王在弥勒寺乌屯上绘制了《广目天王图》、 "广目天王",即广目天王大唐卡。目前,他已凭借深厚的艺术造诣跻身于武屯地区三大 "唐卡王 "之列。

炭笔画

浓厚的宗教色彩

画师们认为 "唐卡艺术 "这个词并不准确,他们认为唐卡的宗教性远远超过了它的艺术性。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嘉木样-开超博士撰写的《唐卡艺术的起源与内蒙古代武当肇唐卡画》一文中提到: "唐卡(thaGkha)的藏语意思是可以推开看的布帛卷轴画,这是藏族人民为了适应高原游牧生活、交通极为不便而设计创作的艺术品。这是藏族人民为了适应高原游牧生活、交通极为不便的特殊生活环境而设计创作的艺术品。唐卡便于携带,不易损坏,随意作画,不受建筑限制,便于悬挂,便于

佛教法师呼唤

收藏,可随时随地观赏、供奉,是蒙藏佛教为主的民族文化。" 阿底峡法师

唐卡的绘制过程也具有很强的宗教性,绘制者必须严格按照 "三经一疏 "即《佛身像相论》《画法论》《量身像相论》的 "三经一注"《等身佛说量身影释》的规范来描绘。"三经一注 "作为藏传佛教造像的衡量标准,不仅明确给出了释迦牟尼等佛、菩萨的造型标准,而且指出,在色彩、手势、法器等方面不得随意更改。绘制完成后请僧人活佛装裱,即在佛的额头、下巴、颈背等处贴上 "翁"、"啊"、"哞 "等藏文或梵文咒语,并用各种彩缎装裱,然后送往寺庙请僧人活佛、菩萨。再送到寺庙请僧人诵经进行开光仪式,让本尊或佛、菩萨附在表面,这样整个唐卡的制作过程才算圆满完成,经过开光仪式后的唐卡就可以成为具有灵性的宗教文物,供人们供奉。

对于唐卡画师来说,绘制唐卡本身就是一种修行。藏族人把唐卡画师统称为 "拉日巴",意思是画佛或神的人,就好像芸芸众生中,有一些人被挑选出来接受描绘某种永恒的任务。他们往往是来自寺院或民间祖传家族的僧侣。

过去,在绘制唐卡之前,画师必须沐浴净身,举行各种宗教仪式,并由上师通过观想祈祷智慧之神文殊菩萨进入画师体内,然后才能开始绘制。画家的个人品行和衣食住行也有严格要求:在作画期间严禁食肉、禁酒和女色。

在成为画家之前,学徒需要学习画线,类似于中国画中的工笔画。光是学习画黑白线条就需要日复一日地练习、练习、再练习,相当枯燥乏味。通过虔诚地学习唐卡,即使是那些心浮气躁的人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获得心灵的平静。

唐卡的正式绘制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往往要持续数月。此次展出的一副《大威德金刚坛城》唐卡,长约1.5米,据说这幅唐卡是历经11个月才绘制完成的。绘制于1999年、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长卷轴绘画唐卡巨作《中国藏文化热贡绘画艺术》,宽2.5米,长618米,600多名唐卡画师(其中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只有10多岁)历时整整4年,才得以完成。在这么长的作画时间里,画师每天在安静的环境中,千百次重复着几乎一模一样的动作,全神贯注,心如止水,万籁俱寂。

是什么力量让画家变乏味和枯燥为责任和快乐,在宁静中挥洒青春和激情?夏武和告诉记者,他画画时,身心充满佛性。不能急,不能忧,只有欢喜,欢喜加欢喜,细心加细心,这样画出的唐卡才会有生命。

正是 "完成无量功德 "的信念,促使唐卡画师耐得住乏味和寂寞,抵挡住世俗的诱惑,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地走完漫长的创作之路。其实,唐卡绘制的过程就是学习佛法、积累善缘功德、洗涤净化心灵的过程。作为唐卡的观赏者,如果能读懂其中的深意,自然就能在爱的指引下,驱散世间的一切烦恼,消除内心的一切 "心魔",净化心灵,积累善缘。

独特的技巧

除了宗教内容,唐卡在使用的工具和绘制过程上也独具特色。

唐卡的绘制过程包括选择画布、确定定位线、炭笔画、白描、着色、细着色、勾线、拉线和绘制。

乌克兰佛教僧侣的名字是什么

勾金、裱糊、睁眼 画师桑杰本告诉记者,最需要下功夫的是勾线,最难的是 "睁眼"。勾线精细说明的是唐卡画师的绘画特点。用唐卡画师的专业语言来说,就是 "铁线描"、"丝线描 "或 "兰叶描"、"柳叶描"。为此,唐卡画师的画笔除了常规的狼毫、羊毫外,更多的是细竹笔、银笔、珊瑚笔。有人曾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专家一起,亲眼目睹了铜仁唐卡画师邓志华更 "细钩细划 "的功力。"画师用细细的毛笔,在指甲盖那么大的面积上画出一尊佛像。在佛像周围,有寺庙、山水、花果、法器、摆件等等。在高倍放大镜下临摹后,大家仔细数了一下:指甲盖的面积上有 1476 条线!当场,所有的人都惊呆了 ...... 这是一个震惊世界的小千行奇观!" (徐春:《金谷结衣谈唐卡--从雪域高原寺院走向世界的藏族卷轴画》,《西部论丛》2007 年第 1 期)

勾线难,而勾金线,也就是拉金,更需要高超的技艺。拉金是将 74% 的金以线条的形式拉出,描绘出所要表达的图案。通过不同颜色的金产生的色差来增加画面的立体效果和层次感。大胆、善用金色是唐卡绘画艺术的一大特点,它不仅给唐卡作品增色而且提高了其收藏价值。经验告诉画师,用纯度较高的矿物原料绘制的唐卡,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只有用色彩之外的所有真金色线条勾勒,才能使饱和度较强的画面趋于和谐沉稳。因此,他们用金线勾勒佛菩萨的四肢(称为 "拉金"),用金粉粘贴在主灯和背光处("贴金"),用金漆涂抹在天界建筑的屋脊上,甚至不惜大面积使用纯度为99.9%的黄金,甚至不惜用大面积纯度为99.9%的金汁铺底,以制作黄金唐卡("贴金")。

金色以其强烈的光明力量彰显着精神的至高无上。它是一种难以捉摸的颜色,它不透明,却有着无与伦比的穿透力;它完全静止,却让人的心灵颤抖。金与黄金所具有的富贵、华丽、纯洁、圣洁、永恒、神圣的特性与藏传佛教的教义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勾金线对唐卡画师的技艺要求很高,在一平方英寸的画面上画有2480多笔,需要长时间的反复练习才能达到。

当一幅唐卡作品中的佛身、服饰、各种装饰供品、景物等全部雕刻出来后,就到了最后的关键一步--雕刻佛像的面部,也就是 "开眼"。佛法庄严的关键在于 "开眼 "的过程,又称 "画龙点睛"、"画佛开眼"。首先,用佛像本身的颜色涂抹面部,增强立体感。然后,用白色加少量三绿描绘眼睛的底色,再用淡绿色描绘眼珠,淡花青色勾眼圈,再用浓墨点眼,最后在眼睛周围点朱砂;佛像的嘴唇用淡红色描绘底色,再用胭脂色染上下嘴唇。

"开不好眼,等于毁唐卡"。很多学习唐卡的人,都要苦练几年才能掌握开眼的技巧,桑杰本也不例外。当他终于拿起画笔,点出佛祖传神的五官时,他发现自己已经是一名合格的唐卡画师了。这次经历让他终生难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作画时要特别小心"。他认真地说。也许,画的不是佛,而是自性中的佛光。有时,作者也会把佛像的眼睛留待 "开光 "后再画。

此外,传统唐卡着色使用的矿物颜料,颜色需要由矿山磨出来。因为矿物颜料不能混合,所有的时间都要一层一层地画,才能盖住光晕,不是一次就画好的地方,一般都要染二、三十遍,有很多颜色都是用嘴蘸着色粉以唾液涂抹,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浓淡浓度,......,很多技巧,都要在长时间的练习中口传心授!唐卡

唐卡画中的唐卡词

眼前的每一幅唐卡都是那么精美绝伦、独一无二,令人叹为观止。近年来,随着唐卡收藏热的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唐卡从雪域高原走进了汉地大家庭,相信它也将漂洋过海,受到更多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喜爱,然而,由于制作工艺复杂、时间人力成本高,一些地方、一些人开始尝试对唐卡的制作工艺进行创新、 "但说,这种创新与唐卡本身没有关系。"中华慈善总会西藏文化慈善基金理事长、此次展出唐卡的收藏者安彤说,因为唐卡与其说是一种工艺品,不如说是一种充满神光佛性的圣物。然而,如果人们不明白这一点,只看其观赏性、收藏性,而忽视其宗教性、神圣性,那么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致力于创作 "简单 "的唐卡,甚至真正的唐卡制作工艺也将濒临灭绝。

如何传承与发展,还是摆在唐卡面前的一道时代难题。(佛教在线记者:钱艳茹)


参考资料
焦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