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吾他自幼喜欢绘画,8岁时就在一旁看书学画。13岁时,便拜著名康噶画师尕藏为师,专心学习唐卡技艺,18岁时掌握了技艺要领,获准出师,后又为四大天王在弥勒寺乌屯上绘制了《广目天王图》、 "广目天王",即广目天王大唐卡。目前,他已凭借深厚的艺术造诣跻身于武屯地区三大 "唐卡王 "之列。
炭笔画
画师们认为 "唐卡艺术 "这个词并不准确,他们认为唐卡的宗教性远远超过了它的艺术性。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嘉木样-开超博士撰写的《唐卡艺术的起源与内蒙古代武当肇唐卡画》一文中提到: "唐卡(thaGkha)的藏语意思是可以推开看的布帛卷轴画,这是藏族人民为了适应高原游牧生活、交通极为不便而设计创作的艺术品。这是藏族人民为了适应高原游牧生活、交通极为不便的特殊生活环境而设计创作的艺术品。唐卡便于携带,不易损坏,随意作画,不受建筑限制,便于悬挂,便于
收藏,可随时随地观赏、供奉,是蒙藏佛教为主的民族文化。" 阿底峡法师
唐卡的绘制过程也具有很强的宗教性,绘制者必须严格按照 "三经一疏 "即《佛身像相论》《画法论》《量身像相论》的 "三经一注"《等身佛说量身影释》的规范来描绘。"三经一注 "作为藏传佛教造像的衡量标准,不仅明确给出了释迦牟尼等佛、菩萨的造型标准,而且指出,在色彩、手势、法器等方面不得随意更改。绘制完成后请僧人活佛装裱,即在佛的额头、下巴、颈背等处贴上 "翁"、"啊"、"哞 "等藏文或梵文咒语,并用各种彩缎装裱,然后送往寺庙请僧人活佛、菩萨。再送到寺庙请僧人诵经进行开光仪式,让本尊或佛、菩萨附在表面,这样整个唐卡的制作过程才算圆满完成,经过开光仪式后的唐卡就可以成为具有灵性的宗教文物,供人们供奉。
对于唐卡画师来说,绘制唐卡本身就是一种修行。藏族人把唐卡画师统称为 "拉日巴",意思是画佛或神的人,就好像芸芸众生中,有一些人被挑选出来接受描绘某种永恒的任务。他们往往是来自寺院或民间祖传家族的僧侣。
过去,在绘制唐卡之前,画师必须沐浴净身,举行各种宗教仪式,并由上师通过观想祈祷智慧之神文殊菩萨进入画师体内,然后才能开始绘制。画家的个人品行和衣食住行也有严格要求:在作画期间严禁食肉、禁酒和女色。
在成为画家之前,学徒需要学习画线,类似于中国画中的工笔画。光是学习画黑白线条就需要日复一日地练习、练习、再练习,相当枯燥乏味。通过虔诚地学习唐卡,即使是那些心浮气躁的人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获得心灵的平静。
唐卡的正式绘制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往往要持续数月。此次展出的一副《大威德金刚坛城》唐卡,长约1.5米,据说这幅唐卡是历经11个月才绘制完成的。绘制于1999年、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长卷轴绘画唐卡巨作《中国藏文化热贡绘画艺术》,宽2.5米,长618米,600多名唐卡画师(其中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只有10多岁)历时整整4年,才得以完成。在这么长的作画时间里,画师每天在安静的环境中,千百次重复着几乎一模一样的动作,全神贯注,心如止水,万籁俱寂。
是什么力量让画家变乏味和枯燥为责任和快乐,在宁静中挥洒青春和激情?夏武和告诉记者,他画画时,身心充满佛性。不能急,不能忧,只有欢喜,欢喜加欢喜,细心加细心,这样画出的唐卡才会有生命。
正是 "完成无量功德 "的信念,促使唐卡画师耐得住乏味和寂寞,抵挡住世俗的诱惑,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地走完漫长的创作之路。其实,唐卡绘制的过程就是学习佛法、积累善缘功德、洗涤净化心灵的过程。作为唐卡的观赏者,如果能读懂其中的深意,自然就能在爱的指引下,驱散世间的一切烦恼,消除内心的一切 "心魔",净化心灵,积累善缘。
独特的技巧
除了宗教内容,唐卡在使用的工具和绘制过程上也独具特色。
唐卡的绘制过程包括选择画布、确定定位线、炭笔画、白描、着色、细着色、勾线、拉线和绘制。
勾金、裱糊、睁眼 画师桑杰本告诉记者,最需要下功夫的是勾线,最难的是 "睁眼"。勾线精细说明的是唐卡画师的绘画特点。用唐卡画师的专业语言来说,就是 "铁线描"、"丝线描 "或 "兰叶描"、"柳叶描"。为此,唐卡画师的画笔除了常规的狼毫、羊毫外,更多的是细竹笔、银笔、珊瑚笔。有人曾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专家一起,亲眼目睹了铜仁唐卡画师邓志华更 "细钩细划 "的功力。"画师用细细的毛笔,在指甲盖那么大的面积上画出一尊佛像。在佛像周围,有寺庙、山水、花果、法器、摆件等等。在高倍放大镜下临摹后,大家仔细数了一下:指甲盖的面积上有 1476 条线!当场,所有的人都惊呆了 ...... 这是一个震惊世界的小千行奇观!" (徐春:《金谷结衣谈唐卡--从雪域高原寺院走向世界的藏族卷轴画》,《西部论丛》2007 年第 1 期)
勾线难,而勾金线,也就是拉金,更需要高超的技艺。拉金是将 74% 的金以线条的形式拉出,描绘出所要表达的图案。通过不同颜色的金产生的色差来增加画面的立体效果和层次感。大胆、善用金色是唐卡绘画艺术的一大特点,它不仅给唐卡作品增色而且提高了其收藏价值。经验告诉画师,用纯度较高的矿物原料绘制的唐卡,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只有用色彩之外的所有真金色线条勾勒,才能使饱和度较强的画面趋于和谐沉稳。因此,他们用金线勾勒佛菩萨的四肢(称为 "拉金"),用金粉粘贴在主灯和背光处("贴金"),用金漆涂抹在天界建筑的屋脊上,甚至不惜大面积使用纯度为99.9%的黄金,甚至不惜用大面积纯度为99.9%的金汁铺底,以制作黄金唐卡("贴金")。
金色以其强烈的光明力量彰显着精神的至高无上。它是一种难以捉摸的颜色,它不透明,却有着无与伦比的穿透力;它完全静止,却让人的心灵颤抖。金与黄金所具有的富贵、华丽、纯洁、圣洁、永恒、神圣的特性与藏传佛教的教义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勾金线对唐卡画师的技艺要求很高,在一平方英寸的画面上画有2480多笔,需要长时间的反复练习才能达到。
当一幅唐卡作品中的佛身、服饰、各种装饰供品、景物等全部雕刻出来后,就到了最后的关键一步--雕刻佛像的面部,也就是 "开眼"。佛法庄严的关键在于 "开眼 "的过程,又称 "画龙点睛"、"画佛开眼"。首先,用佛像本身的颜色涂抹面部,增强立体感。然后,用白色加少量三绿描绘眼睛的底色,再用淡绿色描绘眼珠,淡花青色勾眼圈,再用浓墨点眼,最后在眼睛周围点朱砂;佛像的嘴唇用淡红色描绘底色,再用胭脂色染上下嘴唇。
"开不好眼,等于毁唐卡"。很多学习唐卡的人,都要苦练几年才能掌握开眼的技巧,桑杰本也不例外。当他终于拿起画笔,点出佛祖传神的五官时,他发现自己已经是一名合格的唐卡画师了。这次经历让他终生难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作画时要特别小心"。他认真地说。也许,画的不是佛,而是自性中的佛光。有时,作者也会把佛像的眼睛留待 "开光 "后再画。
此外,传统唐卡着色使用的矿物颜料,颜色需要由矿山磨出来。因为矿物颜料不能混合,所有的时间都要一层一层地画,才能盖住光晕,不是一次就画好的地方,一般都要染二、三十遍,有很多颜色都是用嘴蘸着色粉以唾液涂抹,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浓淡浓度,......,很多技巧,都要在长时间的练习中口传心授!唐卡
眼前的每一幅唐卡都是那么精美绝伦、独一无二,令人叹为观止。近年来,随着唐卡收藏热的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唐卡从雪域高原走进了汉地大家庭,相信它也将漂洋过海,受到更多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喜爱,然而,由于制作工艺复杂、时间人力成本高,一些地方、一些人开始尝试对唐卡的制作工艺进行创新、 "但说,这种创新与唐卡本身没有关系。"中华慈善总会西藏文化慈善基金理事长、此次展出唐卡的收藏者安彤说,因为唐卡与其说是一种工艺品,不如说是一种充满神光佛性的圣物。然而,如果人们不明白这一点,只看其观赏性、收藏性,而忽视其宗教性、神圣性,那么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致力于创作 "简单 "的唐卡,甚至真正的唐卡制作工艺也将濒临灭绝。
如何传承与发展,还是摆在唐卡面前的一道时代难题。(佛教在线记者:钱艳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