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县代放生鱼在哪买

时间:2023-02-07 06:09       来源: 未知

陈红兵

编者按:2011年10月18日,第十届"觉群文化周"会在上海玉佛禅寺隆重举行。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软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陈红兵在文化周期间发表题为《论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的论文,从三个层面对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拓展进行相关论述。论文摘要如下:

一、佛教慈善从传统到现代到生态环保

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在当前是与佛教慈善的现代化相互关联的。本部分我们主要从佛教传统慈善的局限、佛教慈善的现代化进程、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及其与佛教传统慈善和佛教慈善的现代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但佛教传统慈善在封建社会形成发展过程中,受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无论在思想观念还是在组织实践方面都存在自身的一些局限。因此,要适应现代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需要,佛教传统慈善有必要进一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转型。

我国佛教慈善的现代化肇始于近代。其主要特征为:(1)理念从积德行善逐渐转向服务社会、奉献人群和民族国家危亡上,体现了佛教现代国民意识的觉醒;(2)在慈济对象、地域范围方面,近代佛教突破了传统上的封闭性、保守性、自养惰性,呈现出开放性、社会性特征。(3)在慈善运作程式和制度设置方面,近代佛教也体现了现代性特征。(4)在慈善主体方面,传统佛教慈善中封建地主、士绅的主体地位开始为城市工商阶层所取代。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佛教慈善事业的现代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对慈善事业需求空间的扩大,佛教慈善事业必将进一步走向专业化、制度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是当前佛教慈善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进入21世纪,我国佛教慈善事业开始将自身的触角伸向生态环保领域。当前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主要局限于环保意识的宣传,对社会领域的生态环保事业上缺乏充分的、规模性的介入。在这方面,基督教慈善机构和民营企业家走在了前面。

佛教慈善的生态环保建设是一项与佛教慈善现代化过程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佛教慈善观念向生态环保的拓展

关于佛教慈善观念向生态环保的拓展,我们主要从佛教传统慈善观念的内涵及其局限、向生态环保拓展的可能性、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拓展的内容和思想模式等方面进行论述。

佛教传统慈善观念包括慈悲观、布施观、因果报应说、福田观和报恩观等多方面内涵:(1)佛教视慈悲为"佛道之根本"。所谓"慈悲",就是尽力帮助众生,让众生得到快乐;(2)"布施"是大乘佛教"六度"、"四摄"之首,是佛教济世利众、教化众生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佛教慈善内容的重要方面。(3)福田说肯定主体通过慈善行为能够培植自身福田;(4)佛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观念,是佛教慈善行为的主要动机之一;(5)报恩说。佛教中有报三宝、父母、国土、众生四重恩之说。

佛教传统慈善观念具有自身的思想特质,由此也形成了其自身固有的优点和局限。这主要体现在,首先,许多人更注重自身的改造,这使佛教慈善也难免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其次,在佛教传统慈善观念中还存在缘起无我和因果报应观念之间的矛盾,由此出发,佛教慈善观念有可能开出或涵摄现代慈善理念中的公民意识、公益精神及平等意识。另一方面,佛教又继承了印度传统宗教因果轮回观念,肯定业报轮回主体的存在。则会产生从个体自身福报功德出发的自利观念。再次,佛教对于解脱的追求,对于财富的看法,也会影响到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

佛教传统慈善观念向生态环保的拓展在思想模式上要求立足佛教慈善传统吸收融合现代慈善理念。具体而言就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吸收融合现代慈善观念中的公民意识、公益精神和平等精神。

需要突出强调的是,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不仅要求佛教主体认识到生态环境危机的严峻形势,而且应认识到当前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生态环境危机直接关联。

三、佛教慈善实践向生态环保的拓展

本文主要从佛教生态环保宣传、佛教慈善基金会、佛商、佛教志愿者等方面探讨佛教慈善实践向生态环保的拓展,主要是从不同佛教主体的慈善实践进行论述。

佛教生态环保宣传是佛教慈善实践向生态环保拓展的重要方面,也是近十多年来佛教在生态环保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

佛商是佛教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佛教慈善实践向生态环保的拓展离不开佛商的参与。

佛教志愿者是以佛教在家信众为主体的志愿者群体,发挥佛教志愿者在生态环保建设中的作用,对于生态环保意识和生态生活方式的推展具有重要意义。

陈兵:“六道轮回”在心理学中怎么解释?

  “六道轮回”在心理学中怎么解释?

  要说服一个完全不相信佛教的人相信六道轮回,确实不太容易。因为这件事情虽然有很多的证据,但在关系到自己最切身的问题上,都是要眼见为实。毕竟能够亲身有这种体验的人并不多。所以,要很多的人相信这件事情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或者是从佛教教义的角度来讲的话,六道轮回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什么叫做生死?从圆教的角度来看,念头的起灭就是生死。人不但到一定的时候要死,每个时刻都在生都在死。庄子就认为,念头一生一灭,这就是一期生死。佛教讲我们每个人每天有两万多个念头,这两万多个念头都不出六道轮回。从当下的一念,就可以看见自己现在在哪一道里。比如说:我当下这一念考虑的问题,是想净化社会,普度众生。这时候你的心跟菩萨没有区别,那你就是菩萨。如果说我的心非常安静,没有任何欲望,非常平静,也没有自我感,这时候你就是罗汉了,因为罗汉的心理状态就是这样,不过我们不能念念做到这一点。如果说我这当下一念只知道吃饭、睡觉、性交这三件事情的话,那你当下就是畜生。因为在这件事情上,人跟畜生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所有动物,无非就是吃饭、睡觉、性交跟玩耍四件事情。人很多时候也是处在这种状态。如果在你一天的心理过程中,这些念头占了主导,那么,死了以后堕入畜生道是必然的(如果死了以后有延续的话)。

  按照心理学的发展规律推下去。如果说你心地阴暗,只知道向别人、向社会索取,你当下就是饿鬼,不要说死后了。因为饿鬼的定义就是“多怀希望”,饿鬼自己不能生产财富,必须要靠别人供养。如果一个人的一生以这种心理状态为主导,死后必堕饿鬼无疑。如果说你心理非常阴暗,堕入自己心灵的地狱,作错了事非常痛苦,或者损害了别人非常痛苦,或者是身患重病、卧在病床上,比如癌症患者,要呼天喊地——那不是地狱是什么?地狱就是一天受极重的痛苦,而且没有休息的时候,当下就是地狱。可以说,实际上有很多人当下就处在人间地狱里面。如果你是个道德非常高尚,有向上的情绪,非常恬淡、恬静,没有欲望,也非常善良,那你跟天神没有什么区别,那你这一念那就是天神。如果你念念都如此的话,死了以后升天无疑。如果说有延续,肯定就是这样的。如果说没有延续,那你当下就是。当代西方心理学家都是这样解释六道轮回。

  佛教里面的祖师也这样解释。实际上也没有多大的必要去考虑死了以后怎么样,最切实的就是当下一念,去反省我自己现在是处在哪一道。如果是处在畜生、地狱、饿鬼,最好能够反省,提升到天道、人道,甚至菩萨、罗汉,这样念念都是处在天神、菩萨、罗汉的心理状况里,就形成习惯性的心理结构了,那你当然就是成为菩萨、成为罗汉了。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一件非常切实的事情,一点神秘也没有。无非就是一种功夫、一种智慧而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