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市适合代放生鱼的河流

时间:2023-02-09 05:37       来源: 未知

  《净土》2012年第3期

  作者:释德禅

  对于出家人而言,成功本来就是一个妄念,是世间人的游戏。出家人谈成败问题,也只能是“姑妄言之”罢了。不过佛法所谓“借假修真”,借“成功”两个字,谈一谈修行和自性圆满,也不妨事。

  和平寺建于唐代,“敕赐和平寺”这五个字,文献有证,乃是唐太宗李世民亲笔题写。但非常可惜的是,和平寺历史沧桑,久历风雨,再加上附近村民不断侵占、蚕食寺院的土地房屋,在九十年代,这座寺院已经非常破落,几乎倾颓。最近这些年,我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恢复”二字上,道场庄严,全赖我辈发奋,不敢懈怠。

  按照我们的规划,要把禅堂、念佛堂、僧寮、居士寮都慢慢建设起来,还有千佛塔,以及药师殿。现在北京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我们要借这个契机,把寺院外面那些本来属于道场所有,被村民侵占的土地山林,逐步都收回来。我们想把寺外的土地收回之后,做一个和平广场,弘扬佛法,祈望国家安宁,世界和平,众生福寿康宁。

  这些事情,都要慢慢去做。所谓成功,实在是半点都不敢想,只有踏实做事的份儿。

  我刚来的时候,寺院里只有我一个人,出家人是我,看门的是我,烧火的是我,搬砖的也是我,早晨起来,敲钟的也是我,职位可多了,一身兼职无数。现在慢慢好了一些,已有八位出家师,还有不少志向高洁的居士稳定地在护持道场,总算是初见起色。但想到世代祖师的辛劳与功德,唯有惭愧的份儿,哪里来的“成”,又哪里来的“功”?

  如果将来我把这些事情都做完了,把祖师留下来的道场都建设好,全面恢复拓展了,也不敢谈成功。为什么呢?出家人的成功,只能说两件事,第一是解脱生死,第二是普度众生。其他的事情,都是小功德。要说成功,几乎是永无止境。

  现在世间人所谓的成功,大多还是以金钱为衡量标准。无论是做生意、做高官,还是其他职业,大多都归结到一个钱字上。对于世人来看,考得学历越高,就意味着赚到更多钱的机会就越多;做的官越大,就意味着获得社会资源的能力就越大。表面上看,是对权力或者学历的推崇,究其实质,还是对金钱的追逐。

  一个修行人,要做到成功,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要对金钱这个东西有一个清醒和全面的认识。怎么认识呢?四字言之:福慧双修!

  怎么福慧双修呢?

  首先,你要修福。如何修福?恒顺众生,上孝下慈,孝敬你的老人,爱护你的小孩儿,尊敬你的领导,体恤你的下属……你做到了这些,别人会从你那里得到方便、得到欢喜。知道你是个修行人,大家就会说,你看,一个修行人,总是能够给别人带来方便,带来欢喜,带来利益。这就是你有福了。大家会因为你,对佛法生起信心,从而亲近佛法,你的这个福报,非常不简单。

  既然你能做到这些,那么工作就没有道理不顺利,事业就没有道理不发展。暂时不顺利、不发展,也只是临时的、短暂的。要对修福有坚定的信心。

  但是,你拥有了这些,还不够。你坚信佛法,修了福报,让你赚到了钱,生意越做越大,但你不能就此知足,你还要修慧。修慧的好处,就是能够让你对生活以及自己的内心,都观照得更加清楚,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无常的道理,能够增强布施的信心,能够让你得到快乐。

  从这一点上来说,修福让你有所得,而修慧能够让你有所舍。这一得一舍,就是一个修行人的成功妙处。不能光修福,因为福来了,你还不知道福来自何处,你会滥用它,不珍惜它。因此,你还要修慧,修了慧,你就能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佛教有云:“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如果有慧少福,纵然解脱,而不自在;如果有福少慧,纵然自在,而不解脱。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金钱”。金钱的学问非常之大,看透了这个东西,大部分东西也就看透了。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尤其是穷人,金钱太重要了。我们不能批评别人怎么那么好财,因为人家生活那么苦,自然想着要改善,这是人之常情,不能苛责。但是,要看清楚金钱究竟是什么。金钱其实就是一个假名,是游戏规则里的一个骰子。你买东西,他卖东西,总要有一个凭借,有一个中介,有一个衡准。历史上,曾经是贝壳、铁片、铜板,后来是银子、黄金,现在则成了人民币,成了美钞,无非如此。但现在有些人把人民币、美元等这些纸钞当作神明膜拜起来,认为这些东西具有神奇的魔力,可以使小鬼推磨。这便是典型的愚痴了。

  我听过余世维——一位目前国内权威的培训专家——讲的东西,他用亲身经历来分享一些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我觉得是有一定道理的,对于某些人而言,或许可以借鉴。但是毫无疑问,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一条成功之路,人家走这条路,能够成功,你走下去,就未必成功。人家失败了的路,你去走,也未必就一定不能成功。

  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机缘和根性,都有很大的不同。就像一个人从南京出发,要来北京,而你则从昌平出发,要来北京。你们的起点不同,因此道路肯定也不同。你如果机械地去模仿人家的路子,可能会经历不必要的弯路。

  难道世界上就不存在一条能够让每个人都成功的完全相同的道路吗?这条道路,笔直清晰,只要你走,必定成功。有这样的路吗?我告诉你,有的!这就是佛陀的道路,充满光明,充满喜乐。这条道路是佛陀亲自走过、亲自验证,绝对保险的一条道路。假如要找一条真正的成功路,这就是了。

  (完)

海涛法师:文殊菩萨的故事至诚遇圣—高节

海涛法师:文殊菩萨的故事 10.至诚遇圣—高节

隋朝有一位名叫高节的人,是并州人氏。小时候当他牙牙学语的年龄时,只知道称念「南无佛」三个字,其它什幺话都不说。

「奇怪,这个孩子怎幺别的话一句都不说呢?」

「是啊!我们这孩子的确也太奇怪了。」

他的父母常常这样呢喃着。

时间过得非常快,转眼间他已经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了。

「人生实在很苦,没有什幺值得快乐的事,真是烦恼重重;要想解脱,恐怕只有离开这个家去修行这一条路了。」他心中想着。

另一方面,他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这样那样的事情都不想做,好象世间上的事业没有一椿合他胃口似的,当然很替他耽心。

「爹,娘!我想去五台山修行,为了可以得到解脱」

「孩子!你年事太轻,人也还小,娘实在不放心!」

「娘!我已经十七岁了,都那幺高了,我会自己照顾自己的。」

父母看他小小年纪,有出尘之心,反正不喜世间事业,留在家中无益,况且又苦苦恳求,不如就成全他算了。

「好吧!一个人出门在外,可要多加小心哪!」

就这样,他背起了简单的行囊,告别了双亲,就往目的地——五台山出发了。「无论怎幺艰难险厄,我都要想法子克服它,以达成我求法的志愿」他心里想着。途中跋涉历经不少险厄,最后来到了北台山后面的一座山谷,见到一位苦行头陀,住的是简陋的茅屋,吃的是草根树叶,日子过得实在清苦,他一见却高兴万分,认为这是很难遇到的一位善知识,「这一位大概是我所要拜的师父了!」

高兴就长跪在那里,对头陀说:

「请收我做徒弟吧!弟子希望能在您的座下做个侍者,跟着您学佛。」

「你吃得了苦吗?」

「可以的。」

「真的不怕吃苦?」

「是的。」

「好,如果你能习惯吃像我一样简陋的食物,就可以得到解脱。」

就这样他做了苦行头陀非正式的弟子,他采取树根叶子充饥,以山涧清泉解渴,生活上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一连好多天都不以为苦。

接着他的师父又告诉他:「你能够诵读法华经,才可以得到解脱。」

于是他非常用功地诵读法华经,过了七天,法华经已可以朗朗上口,倒背如流,就再度请求师父教导解脱生死的方法。

「如果你能收摄一切心念,放下万缘,一坐七天,必然能够解脱生死了。」

于是他遵照着师父的指导去做,果然如法七日禅坐,起座以后,但觉身心轻快得很,心中充满了法喜,不过那时候,他仍然是在家人的身份,所以长跪向师父禀告:

「师父啊!感谢师父的大法摄受,使我获益不少。但愿师父慈悲,度我出家吧!」

他的意思是要求苦行头陀为他披剃,头陀对他说:

「我年纪老了,现在长安正在开戒会传授三坛大戒,那里有一位卧轮禅师,你快点去,可归投在他的座下,让他度你出家好了。」

但是到目前为止,他还不知道师父的法号,他就拜问:

「您能不能告诉我您的上下德号呢?」

「我的称号是海云,你记住好了。」

高节于是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泣别了这位山中的师父。来到了长安,并打听到卧轮禅师的住处。

卧轮禅师见了他,问道:

「你从什幺地方来的?」

「弟子是从五台山来的。」

「为什幺又来这呢?」

「因为受了一位和尚的嘱咐,要我特地前来投靠您求您剃度的。」

「你所说的那位和尚是谁?」

「家师的法号上海下云。」

「你,你说什幺?」卧轮禅师一脸诧异的神色。

「上海下云。」他重复一遍。

「海云,就是华严经中所载,当初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参访的第三位大善知识,不是万劫累积的福德因缘,是不能够见到的。可是你却放弃亲近大圣人的良机,反而来求我,那是何等错误的事情啊!」

这时高节才恍然大悟,回想苦行头陀种种别人所做不到的高风亮节,生活清苦,清心无欲,言行特异,本来就是一位不出世的奇人,是千载难逢的大善知识,这时他恨不得粉身碎骨,再亲近随他学佛。

于是遥望五台山跪拜,希望能够再度见到海云大善知识,就在他赶回从前头陀住过的地方。那有什幺海云善知识?只是一片荒凉的山地罢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