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 县去哪代放生

时间:2023-02-12 08:24       来源: 未知

中国佛教史概说:第一章 序说 第四节 佛教史的时代区分

  作为历史的研究,可分为古代、中世、近世、现代;各时代的动向及其时代的精神,不仅是政治和经济,更要着眼于宗教文化的研究。佛教史则以研究佛教为对象,以其历史的发展作为问题的焦点,以有关国家社会的佛教活动为中心,将重视佛教的思想和发展信仰的立场,划分开来。前者属教团史,后者则为教理史的研究态度。本书执笔者们的态度,谁也不偏向成立在佛教社会发展上,中国佛教精神的任何一方,要概观作为宗教佛教历史之发展,这是必有的态度。

  中国佛教,自其传来以迄于今,大约已有二千年的历史了,若将它区分作古代、中世、近世、现代的设定,则颇困难。如今,只好假借佛教东渐以前的印度及西域的佛教,为古代史。汉代以后而迄中华民国,可分为前后两期,以晚唐、五代,以迄西元第十世纪为前期,约一千年间,称为中世的话;则北宋以后至清朝之末,即是西元第二十世纪初为后期的一千年间,便称为近世。自六朝而至隋唐时代,称为门阀贵族时代,因为外来的佛教,在他们之间首先得到支持而被接受。因为统一国家的隋唐,也不能忽视贵族的权势而有所作为,所以此一时代的文化带有贵族的风格,乃是当然的。中国的佛教,又在那样的社会国家中发展开来。在此一千年间,加以细分,则到第四世纪为止,为翻译的时代,第五及六世纪,为研究的时代,第七世纪以后,为宗派大成的时代,学问的倾向,尚不太显明。不妨参考植物的移植、成长、开花的顺序,来比喻外来佛教传入过程,当可捕捉到它的时代意识。若以自六朝起而隆盛于隋唐的中国佛教之成立过程,作为中世史的问题点,那么,在晚唐及五代的动乱之际,贵族的没落、地方庶民的抬头、君临专制的皇帝权力的伸张,便为中国近世的特色。翼赞此种绝对君主权的,则为以科举方式从庶民中选出的官僚,这对于中国近世的政治及文化,左右之力极大。中国佛教当晚唐五代贵族没落之时,受到会昌及显德两大法难之后,面临的即是君主独裁的皇帝和官僚的时代,以迄于近世的发展。可以看出,这是中国佛教,经过隋唐开花而迎向其结果的时期。中原板荡而避乱于江南者,则为独步宋朝的禅宗,嗣由于天台、华严、律宗等隋唐佛教之复兴,遂由禅、教、律三宗对峙的时代,发展到诸宗融合的时代。若以南北朝之道教与佛教对立抗争的时代作比较,自北宋至南宋的文艺复兴而成之宋学勃兴运动,便是佛教与儒教论难的时代。从元、明、清的时代推移,连带可以探索到佛教之内部,因之而倾向于诸宗融合的局面;对外则形成儒、佛、道三教融合的风潮。在近代,儒教是养成士大夫官僚之教,道教是一般民众的宗教,佛教则居其间,拥有适应于上自皇帝下迄平民之广大社会面的宗教地位。这是中国佛教在近世史上的动向。

  由于中华民国之革命,促成了清朝的灭亡,同时也使中国的佛教,迎接了新兴的现代。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佛教,必须再以现代史的观点,予以注目。

论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

陈红兵

编者按:2011年10月18日,第十届"觉群文化周"会在上海玉佛禅寺隆重举行。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软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陈红兵在文化周期间发表题为《论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的论文,从三个层面对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拓展进行相关论述。论文摘要如下:

一、佛教慈善从传统到现代到生态环保

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在当前是与佛教慈善的现代化相互关联的。本部分我们主要从佛教传统慈善的局限、佛教慈善的现代化进程、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及其与佛教传统慈善和佛教慈善的现代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但佛教传统慈善在封建社会形成发展过程中,受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无论在思想观念还是在组织实践方面都存在自身的一些局限。因此,要适应现代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需要,佛教传统慈善有必要进一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转型。

我国佛教慈善的现代化肇始于近代。其主要特征为:(1)理念从积德行善逐渐转向服务社会、奉献人群和民族国家危亡上,体现了佛教现代国民意识的觉醒;(2)在慈济对象、地域范围方面,近代佛教突破了传统上的封闭性、保守性、自养惰性,呈现出开放性、社会性特征。(3)在慈善运作程式和制度设置方面,近代佛教也体现了现代性特征。(4)在慈善主体方面,传统佛教慈善中封建地主、士绅的主体地位开始为城市工商阶层所取代。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佛教慈善事业的现代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对慈善事业需求空间的扩大,佛教慈善事业必将进一步走向专业化、制度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是当前佛教慈善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进入21世纪,我国佛教慈善事业开始将自身的触角伸向生态环保领域。当前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主要局限于环保意识的宣传,对社会领域的生态环保事业上缺乏充分的、规模性的介入。在这方面,基督教慈善机构和民营企业家走在了前面。

佛教慈善的生态环保建设是一项与佛教慈善现代化过程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佛教慈善观念向生态环保的拓展

关于佛教慈善观念向生态环保的拓展,我们主要从佛教传统慈善观念的内涵及其局限、向生态环保拓展的可能性、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拓展的内容和思想模式等方面进行论述。

佛教传统慈善观念包括慈悲观、布施观、因果报应说、福田观和报恩观等多方面内涵:(1)佛教视慈悲为"佛道之根本"。所谓"慈悲",就是尽力帮助众生,让众生得到快乐;(2)"布施"是大乘佛教"六度"、"四摄"之首,是佛教济世利众、教化众生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佛教慈善内容的重要方面。(3)福田说肯定主体通过慈善行为能够培植自身福田;(4)佛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观念,是佛教慈善行为的主要动机之一;(5)报恩说。佛教中有报三宝、父母、国土、众生四重恩之说。

佛教传统慈善观念具有自身的思想特质,由此也形成了其自身固有的优点和局限。这主要体现在,首先,许多人更注重自身的改造,这使佛教慈善也难免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其次,在佛教传统慈善观念中还存在缘起无我和因果报应观念之间的矛盾,由此出发,佛教慈善观念有可能开出或涵摄现代慈善理念中的公民意识、公益精神及平等意识。另一方面,佛教又继承了印度传统宗教因果轮回观念,肯定业报轮回主体的存在。则会产生从个体自身福报功德出发的自利观念。再次,佛教对于解脱的追求,对于财富的看法,也会影响到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

佛教传统慈善观念向生态环保的拓展在思想模式上要求立足佛教慈善传统吸收融合现代慈善理念。具体而言就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吸收融合现代慈善观念中的公民意识、公益精神和平等精神。

需要突出强调的是,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不仅要求佛教主体认识到生态环境危机的严峻形势,而且应认识到当前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生态环境危机直接关联。

三、佛教慈善实践向生态环保的拓展

本文主要从佛教生态环保宣传、佛教慈善基金会、佛商、佛教志愿者等方面探讨佛教慈善实践向生态环保的拓展,主要是从不同佛教主体的慈善实践进行论述。

佛教生态环保宣传是佛教慈善实践向生态环保拓展的重要方面,也是近十多年来佛教在生态环保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

佛商是佛教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佛教慈善实践向生态环保的拓展离不开佛商的参与。

佛教志愿者是以佛教在家信众为主体的志愿者群体,发挥佛教志愿者在生态环保建设中的作用,对于生态环保意识和生态生活方式的推展具有重要意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