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岗区放生地点大全

时间:2023-02-17 09:21       来源: 未知
导读:[证严法师]心灵十境第八地:不动地我们学佛究竟的目标,就是要成佛。所以,学佛是起点,成佛是目的。但是,从起点到目的地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需要我们一步步地精进不懈,才能渐渐缩短距离以至究竟的佛地。...[证严法师]心灵十境第八地:不动地我们学佛究竟的目标,就是要成佛。所以,学佛是起点,成佛是目的。但是,从起点到目的地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需要我们一步步地精进不懈,才能渐渐缩短距离以至究竟的佛地。
要到达佛的境界,就得要行菩萨道:若跳过菩萨道,就成不了佛。不过,行菩萨道必须按照顺序来。至少要经过七地菩萨、发慈悲心,运用方便波罗蜜,才能真正达到第八地菩萨「不退转」的境界。
福慧具足方成佛
前面已经讲到第七「远行地」。它的意思是,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都要耐心勇往直前。就像佛来人间救度众生不只是一生一世,而是来来回回有八千次这么长久的时间。
有的人发愿:「尽此一报身」来行道,意思是不管再怎么认真,都仅只于一世而已。其实,我们应该发愿「来生来世」都要一心一志为拔度众生而来。
佛陀累生累世舍命为众生,哪怕是一只鸟、一只老虎或一条蛇,在无法两全的情况下,他都愿意舍弃身命、救度众生的苦难。虽然牠们不是人类,却同样具有宝贵的性命;凡是有生命的物类,他都一视同仁以慈悲、爱心来照护在佛陀的《本生经》里,有很多这类的记载。
这就表示在成佛之前,要先行菩萨道,并且不断来回娑婆世界(注一)。就如在运动场上跑步,跑越多圈表示耐力越强。佛陀在娑婆世界里来来回回八千次,这是多么长远的路程;除了要有耐心之外,还要发大悲愿;大慈悲心绝对没有自私自了的念头;行菩萨道必须兼利他人,济度众生。
佛为了救度众生而发心出家修行,并非为了自己要成佛而修行,当度众生的因缘都已圆满、福慧具足时,自然能成佛。
所以,接下来是第八「不动地」,也是「愿波罗蜜」。
「不动」就是不受动摇。古德云:「发心容易,恒心难持。」一般人受到感动时,口头上发愿要付出爱心很容易,但是要以恒常的时间身体力行就很难了。
助念与玩牌的拉锯战
有一次我到台北,一位慈诚队员上台现身说法。之前我曾对他们说:「师父对慈诚队的期望与寄托,就是要净化人间。你们在担起净化人间的使命之前,要先净化自己。因此,必须守八项规矩(注二)。」这些规矩,我都一一分析让他们了解。
他们听了,猛点头说:「我们会尽量去做,」这位慈诚队员当场也发了一个愿,说:「我过去的坏习惯,从现在开始要全部改掉。」
可是当天一回到家,就有牌友打电话邀他,说:「我们现在三缺一,你可不可以过来一下。」
他说:「我现在要戒掉打牌的习惯,已经不想玩了。」
对方说:「哎呀!偶尔消遣一下,玩一、两次有什么关系?以后再慢慢改啦!」
那时,他的心里就受到动摇:「对呀!反正缺一个人,我去补位,让他欢喜也是一件功德。」于是,他经不起诱惑就去了。
到了那里,他马上就坐下来玩。到了晚上十一点多,他的呼叫器忽然响起,他就回电:「是谁找我?有什么事?」
对方说:「林师兄的妈妈往生了,今晚轮到我们去助念。」他挂断电话之后,心想:我既然加入慈诚队,助念是要紧的事情:「输人不输阵」,轮到我,不去不好意思。回到桌边,他就对牌友们说:「真是对不起!我有很要紧的事必须先走。」
这些牌友说:「天都还没亮,你这么早就要溜掉,太不够意思了。不行!」
他说:「可是我现在有急事,不走不行!」
他们就这样争执不下。当时有一位牌友很生气,就把麻将桌掀翻了。他也气得站起来,咬牙切齿地紧握着拳头。不过,那时候他想起师父说的话:「忍一口气还不够,吞一口气才是真功夫。」
他真的就吞忍下来。直到忍得「气」都静下来时,他才把拳头松开,露出笑容拍拍对方的肩膀说:「不好意思!我真的不去不行,对不起!我先走了。」那天晚上,他去助念、念得法喜充满。当时,他才体悟到「念头一转,海阔天空」的道理:也深深体会到外境的引诱,实在很可伯!
不退道心断习气
明明当天晚上才刚听了师父的开示,自己也发愿要改掉坏习惯。可是回到家,一通电话就让自己把持不住;后来看到牌友们生气的叫骂形态,那时他才真正体悟:这幕景象,就是要让我真正下决心断除习气,我应该要感恩对方才对。因此,他断除了赌博的习惯。
第八「不动地」,意思是指:只有发心是不够的;要在境界来时,不受外境诱惑而能通过考验才行。若肯下这番功夫,才能坚定意志、拥有「不动」的善念。从此,他的人生完全改变了。一个月后,他见到我就说:「师父,我已经戒赌了。现在就算有人到家里来拉我,也拉不动了。」
要真正断习气,就要成就「愿」波罗蜜,也就是先立愿。我常常说:「发多大的心,就有多大的福:发多大的愿,就有多大的力。」但是,所立的愿一定是真切的愿——即不论什么境界出现,都不会被动摇的愿。例如有人布施了一些钱之后,就去签「大家乐」、买股票:满心以为有布施了,签大家乐一定会中奖、买股票一定涨停板,这样就大错特错了。
佛菩萨不会保佑投机取巧的人。因此,若认为捐了钱就会事事如意,是错误的观念。真正的学佛,要经得起社会的种种磨练,培养坚定的意志,把行善当作是本分事,随分随力去帮助别人。我们要时时抱着一颗感恩心——我们有今日的福,事业上有成就,都是社会人群共同付出的成果。
所以,唯有时时刻刻感恩社会、回馈大众,才是一位真正的佛教徒,也才是真正的发愿;不要只发一些自私的愿,这样的愿非但不能利益众生,也常会事与愿违,反倒是自寻烦恼而已。
发大愿,结好缘
有一位母亲,对老大不小的儿子尚未娶妻,一直很烦恼。后来她发大心行善布施,希望儿子能早日找到结婚的对象。过了三年,儿子终于有了对象,结果她却不满意,坚持要再找一个自己中意的媳妇;但是,儿子无论如何都不愿放弃。做母亲的就想:我要赶快再发愿、再布施,让他们两人的感情一刀两断。
有一次她跟我说:「师父,我都有布施:但是,他们两人的感情为什么还断不了?我也一直在发愿,为什么再找的对象,儿子都看不上?」
我跟她说:「妳应该以包容心来祝福妳儿子才对:有缘的绝对拆不散,无缘的绝对凑不成对。他们小两口能够幸福,才是最要紧的。发心造福不应是为了左右妳儿子的选择:抱着这种心态来造福就不对了,必须以宽广的爱心去面对每一个人,况且是妳儿子所爱的人;应该成全他们才是妳的本分事。」总算她听进去了,媳妇也娶进门了,婆媳都很贴心,一家和乐融融。
可见要当一位菩萨,须有无私的爱心,能舍下自己的偏爱,扩为大爱。更需立「愿」作为渡过苦海的船——愿普天下众生皆得吉祥、愿普天下众生皆得安乐、愿普天下众生皆得离苦,这才是真正的大愿。「不动地」是成就「愿波罗蜜」,若能立下诚恳的大愿,则不管什么样的境界,都无法动摇实践菩萨道的心愿。
这是否很困难?其实并不难。只要对众生「无分别想」,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快乐,而不是特别开爱的至亲好友,才希望他快乐。普天下众生的苦就是我的苦,普天下的众生能得到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若能立下坚定的愿,菩萨十地当中,时时刻刻抱持如初的欢喜心。任何境界来了我都很欢喜,任何顺、逆之境都不致于动摇我的心;若能如此,立宏誓愿、持续不退,这就是「愿波罗蜜」,也是菩萨第八不动地。
【注一】娑婆世界,娑婆为「堪忍」之意。娑婆世界即释迦牟尼佛进行教化之现实世界,此界众生必须忍受众苦,承受诸烦恼,但仍不肯出离。
【注二】慈诚队刚开始时制八戒,如今已修订为十戒,即在家五戒再加上:不吸烟、不赌博、不瞋恚、不违规、不忘本等五条规则。
素食:与吃无关——论素食的生态伦理贡献及其文化自觉(深度好文)

不出意外,今年的玉林狗肉节仍延续了各种社会争议,有意思的是,与狗肉节同时进行的是玉林郊区一个村庄一年一度的素食节。在吃不吃肉这件事上,差异的本质已经与食物无关。

  无论大多数人是否愿意承认,素食主义正在培养越来越多的践行者。然而,素食本身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试图唤起的是对生态、文化传统的一种自觉。

素食的生态、伦理贡献

蒋劲松:哲学博士,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

  蒋劲松是科学网有名的动物保护倡导者,同时也是一位勤奋的博主,线上文章、线下讲座,他把很多时间用来做科普。

  蒋劲松食素已有20年左右的时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吃素了一周,“原来,这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于是乎,他就这样戒肉了。

  在他的科普内容中,动物保护是与食素密不可分的。

  在蒋劲松看来,动物保护有三个层面。第一是野生动物保护;第二是动物福利,主张动物也是有感觉、有感情的,因此,应该尽量减少动物的痛苦;最高层次的则是动物解放。

  这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物伦理学教授彼得·辛格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新的伦理学概念。辛格认为,人类对非人类动物的暴行所导致的痛苦“唯有几百年前白人对黑人的暴行方可比拟”。正是在这种常人看来颇为激进的理念的影响下,他将动物解放的基础定义为“做一个吃素人”。

  “因此,在当下的社会,食肉已经得不到伦理学辩护了。”当然,蒋劲松的言论还是引起了许多网友的猛烈抨击。

  但他认为,人类是生活在不同境况下的。“当人类对生活方式的选择空间很小时,比如狩猎族,只能通过打猎才能存活,那么食肉是有其合理性的。然而,当我们多数人已经生活在一个相对富足的现代社会,只要能满足营养需求,食肉是不存在理由的。”

  “更何况,现在的人们对肉类的消费已经到达疯狂的程度。这是对生命的浪费。”蒋劲松说。

  辛格在论证素食主义的意义和必要性时还透着生态学的思考。蒋劲松也始终强调着素食理念对生态保护的贡献。

  人们往往忽视,肉类消费的背后,伴随着大量能量的消耗和污染的排放。蒋劲松说,饲料在转化为肉食的过程中,浪费很严重,同样的土地,通过种植谷物可以养活的人口,是通过种植饲料喂养经济动物提供肉食来养活的人口的20倍。也正是由于放牧的需要,对于全球生态平衡至关重要的中南美洲热带雨林,成片地被转变成牧场,导致植被退化。

  在经济动物大规模工厂化饲养过程中,有统计显示,每生产一公斤牛肉,需要10万公升水,排泄出40公斤的粪便。所产生的大量甲烷,是全球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些都给本来已经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从个人层面,应对生态环境破坏,必须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食素就是改变之一。

素食的文化自觉

刘志:北师大珠海分校法律与行政学院讲师

  刘志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已经小有名气,说到食素,同学们第一个就会想到刘志老师。就在5月18日清华大学开幕的第三届学生素食文化节上,刘志还在北师大珠海分校分会场作了一场名为《东西方文化视野下的素食理念》的讲座。

  今年40岁的刘志由于从小对食肉没什么兴趣,吃素的时间已经超过30年。刘志的专业是法律,却对素食中的传统文化颇为着迷。放眼全球,无论是在以《圣经》作为文化内核的西方,还是将佛家、儒家、道家等作为文化和文明重要支柱的东方,素食都有其很长的历史。

  《圣经》中,造物主就提出:“我将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树上有结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当作肉吃。”因此,当时的人们断定,人类原始生活应保有草食风味。但而后,这种说法有了改变: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作为你的食物。于是,人们开始吃肉。刘志认为,这不是故事的本意。只是时代不同,人类的选择更多。承认人类统治着动物,但不意味着鼓励食肉。

  “西方文化中的素食传统是建立在不杀生、慈悲心的基础之上,这一点与东方文化非常相似。”刘志说,除了宗教经典,《礼记》中描述:君子远庖厨,而《孟子》对其进一步作解释:“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道家重要经典《太上感应篇》中也有“不可射飞逐走、发蛰惊栖,穴覆巢、伤胎破卵,不可杀龟打蛇、伤害昆虫”的说法。

  因此,食素是源于一种朴素的仁爱之心。

  除此之外,素食还常常被认为与道德联系在一起。所谓“草衣木食,上古之风”,素食者似乎有着更为高尚的精神追求。

  在刘志看来,食素本身并不能与德行直接画等号。“所谓‘道德’,大自然的规律是‘道’,遵守规律就是‘德’。”他认为,只有在吃素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身心贴近自然的状态,清除贪心、嫉妒心等负面的心态,达到素行、素心的目标,才可能走向“道德”。“因此,素食必须与内省结合起来。”

  刘志认为,中国在历史上几乎没有刻意强调要弘扬素食主义,对一个有着悠久农业文明的国度而言,素食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在绝大多数时间里的自觉选择。“可如今,现代人的饮食文化、观念出现了断层,奢侈的饮食消费成了生活水平提高的象征。人们因此丧失了文化和生态自觉。”

  相较于西方轰轰烈烈的素食运动,国内现代素食主义兴起的时间还很短。刘志说,自己倡导素食并不是要求每一个人都立刻放弃食肉,而是告诉大家至少要懂得节制。

  当然,如果你也好奇孔子所说的“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生活,不妨可以尝试一下。

年轻人的素食经

吴迪:设计艺术学硕士,网页视觉设计师、插画师

  在社交网络上,有一个账号在素食圈颇为风靡,它叫“素食星球”,在这里,聚集了一大群年轻的素食爱好者,他们相信,“素食拥有治愈人类和改变世界的力量”。

  这是让专家型素食推广者倍感喜悦的一件事,素食在年轻人群体中的传播显示出了更为积极的势头。

  “Alina小迪素食簿”的微信账号已经经营一年半时间了,原创手绘《北京素食地图》《蔬果小姐》系列的发布,让这个背后的“80后”女孩迅速在素食圈走红。最近,她又带着装着满满爱意的《四季·素写本》与大家分享自己手绘的素食私房菜。

  她是吴迪,食素6年。吴迪吃素的缘由很简单,受其食素的母亲的影响,母亲食素已有十年时间。从以素食为主,到吃蛋奶素,再到吃纯素。用她的话说,这是自然而然的事。

  每个人吃素的理由都各不相同。有人为健康,有人为环保,有人为宗教,也有人是因为一本书、一个讲座或者一场活动而改变了观念。但吴迪却越来越发现,许多人吃素是没有理由的,或者说他们自己也并不清楚理由。

  “吃素可以是偶然的,而选择素食的理由往往会出现在你真正开始坚持之后。”对此,吴迪深有体会。

  见到吴迪的第一眼,才发现这是个十分纤瘦的女孩。吴迪说,自己从小到大都是医院的“常客”。吃素两年以后忽然发现,自己已经许久没有去医院“报到”了。食素可以让一个病怏怏的瘦弱女孩恢复健康?

  她的经验是,事实上吃素会让人更关注营养的搭配、均衡,过去的饮食反倒显得敷衍了事了。

  当然,吃素带给她的改变不止于此。由于疾病的减少,心理负担也减轻了,她感受到了由内而外的轻松。而且,由于素食的准备干净简洁,她意识到其他的生活部分也变得简单而有秩序起来,在这种状态下,人变得更为专注。

  有一位朋友的话曾让吴迪印象深刻,因为吃素,他连购物的欲望都消失了。仅靠吃素就能让人回归朴素?

  这当然不是素食本身的力量。在吴迪看来,吃素好比打开了一扇门,当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接触这个圈子后,会发现,在这个圈子的文化中,健康、环保、身心成长是最重要的主题。“因此,从接触、了解到践行,吃素是让人的内在发生改变的一种途径,而不是目的。”

  从小就迷恋画画的吴迪,在毕业的这五六年时间中,居然一次都没有抬起过画笔。去年,她辞了职,投身于素食与艺术的世界。“谁能料到,我会因为这样的原因,以这样的方式回到自己的绘画世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