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业县市内哪里可以放生锦鲤

时间:2023-02-20 06:04       来源: 未知

天目中峰广慧禅师语

示徒

佛印元禅师痛谕文。其略曰。一念静心终成正觉。蛙步不休跛鳖千里。器有利钝根有浅深。及其成功一也。独在乎发愤立志而已矣。吾今痛谕道俗。当知四易四难。何名四易。自己是佛。不用别求师资。若欲供养佛。只供养自己。一易也。无为是佛。不用看经礼像行道坐禅。饥餐困卧任缘随运。二易也。无著是佛。不用毁弃形体捐弃眷属。山林市井处处自在。三易也。无求是佛。不用积功累善勤修苦行。福慧二严元无交涉。四易也。何名四难。能信一难。能念二难。能悟三难。能修四难。夫信因果。可以为小信。不可为大信。然犹疑者多。信者少。信而不疑者率千百人中有一二人耳。何况顿见自性一超直入如来之事乎。千经万论奇踪异迹种种留在世间只为人无信心。众圣慈悲。广施方便开晓群迷。令其由信门入。盖有其信者必行之。此信之所以为难也。十二时中惟欲念念不忘。行时行念之。坐时坐念之。起居动止语默卧兴时皆念之。治事接物乃至困苦患难险危之时亦皆念之。其身如槁木。如顽石。如死尸。如土偶。唯心心在道。应答于人如痴如醉。闻声见色如聩如盲。所以喻如猫捕鼠。心目一于注视。少怠则失鼠矣。如鸡抱卵。暖气贵于相接。弃之则不成种子矣。此念之所以又为难也。念道本于持久。悟道在于须臾。因缘未熟。时节未到。机关屡启。无所遇也。因缘既熟。时节既到。虽形声不接。忽现前也。未悟者难与言已悟之见。如生而盲者。语以天日之清明。彼虽听。不可辨也。已悟者无复踏未悟之迹。如寐而觉者。使其为梦中事。彼虽忆而不可追也。参学之士。要当以悟为准。此悟之所以又为难也。未悟常须忧念。已悟益须持守。如擎盘水。如执至宝。如护目睛。如践危险。若对君师。是持守之道也。持守者修之也。见道方修。道不见何庸修。有问者曰。已悟矣宁修为。则应之曰。多劫薰习未遽除尽。惟宜修之。修到无修。然后同于诸佛。此修之所以又为难也。故不知四易者可使为善。不可使入道也。不知四难者。可与谭道。不可与进道(云云)。师曰。文中言念道之说。即今所谓参也。其四难。最初言信为难。所云信者。欲其信前之四易后之四难也。然此信心。慎不可苟而得之。一凭自家多生亲厚般若之力。次凭日用念念痛为死生大事之正念。深入骨髓。无斯须少间。且信既如此。则所参之话。不翅饥人得食。寒者得衣。虽强使其放舍。终不可得也。其参道之心绵密。更无不悟之时。譬之行路。朝趍之。夕进之。安有不到之理。谓悟者何。乃悟前四易也。此四易。苟非悟入。皆名妄解。今人例以聪明之姿。不待悟入。遽以四易之说领略在识量中。自谓实证。便捐福惠二严。俱无交涉。极理之谭未尝不是。殊不知。不曾悟入堕在识量分别中。终日说食而不疗饥也。且悟既不真。如人未曾亲到家??。便欲于途路中作屋里活计。可乎不可乎。由是知道既不悟。其修之为难也。必矣。一种是开示后学。惟佛印和尚四易四难之说深切着明堂中。诸学般若菩萨。皆是远离世间种种受用。来此甘心寂寞。靡有不言为生死无常大事者。虚延岁月。岂忍为哉。文中谓如猫捕鼠。少怠则失鼠矣。如鸡抱卵。少间则不成种子矣。斯言可信。望同兴志力早悟。厥躬明本。今夏卧病不能与诸兄道论。故引此告之。光影如流。毋贻后悔。谨言。

示众

洞山过水。玄沙度岭。太原闻角与释迦夜半睹明星。同一个时节。即今在诸人分上。无丝发少欠。昔临济德山热喝痛棒。眼不耐见。觌面提持。流落丛林翻成途辙。天下丛林说禅浩浩地。承虚接响。互相热瞒。药头到今转不灵验。 先师三十年身立壁立。惟务与学人整治个事。捏定咽喉。不要你说。不要你会。亦不要你别生第二念。单单向所参话上立定脚头。孜孜而参。矻矻而究。如遇怨歒。如救头然。外绝境缘。内忘情识。直待伊冷灰豆爆。绝后再苏。你若未到此个时节。断断不肯将相似语言引人入草。须知生死无常。是大事因缘岂根浮脚浅者所能超诣。今之人不体从上佛祖建立。一味趁狂情妄识。开口便要超过佛祖。逮观其向道之志。略无半点真实主宰。方一霎时提得个话头少纯。便里私自庆。才被昏散扰夺。便惟道根钝业深。偶遇目前些子违情。则嗔恚毒恨之心。磨牙切齿而念念不息。或邪思异想起灭万殊。而自不知狂醉伏心。将谓辨道之人理合如是。弄了三年五载既不相应。瞥起一个退心。打入无事甲里甘受轮回。以此者滔滔皆是。或不如此。便将意识渔猎古今。咂啖狐涎。欺贤罔圣。万般造作。一味虚头。堕落那边了不自觉。要求一个稳帖帖地。三十年二十年不变不异。向本参中不涉识尘以悟为则者。如披沙拣金。于是丛林法道日就浇漓。你还知今日大开两眼向孤峰绝顶受佗信心人供养。况是自家负个办道人名字。尚尔狂妄怠堕而不自捡焉。知异时流入异类而不为互相吞噬结业无间者耶。古者谓三途六虑。无量劫来又不是不曾经历在。今生不知夙何善行。彼此狭路相逢。撞在七幅袈裟之下。早不离情绝虑废寝忘餐。过隙光阴凭何所恃。此山自开辟以来。遇冬寒立个期限。要诸人向此期限中必欲要讨个倒断。不是门??施设。亦非强自指陈。乃先德已验之方。了诸人本具之事。如教中谓。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你。但见佗前辈度岭闻角悟明之易。殊不知未度岭未闻角已前之难。则与今人无少异也。苟知其难。则何道之不我集哉。藏主维那为见众心懈怠。请予警励。明本上座说话浑无鼻孔与人扭捏。惟以死生无常大事与真实为道之士勉尔。言及如不见信。一任问取诸方。

结夏示顺心庵众

今日一个四月十五为之结夏。当知二千年前。灵山会上亦有个四月十五日为之结夏。自尔相延迨今。处处丛林不违旧例。九十日无绳自缚。曰禁足。曰安居。殊不知本色道流。自最初一念要决了生死无常大事之顷。此足于是而禁。此夏由之而结。以尽平生岁月并之为九十日。不多不少不减不增。必期与此事觌体相应。然后谓之佛欢喜僧自恣之时节也。如其不委。只欲效世相流布。以礼乐规矩循守而不敢过越。是谓坐夏。不惟孤负佛祖。而亦埋没自己者多矣。今日庵居十余。众各各是知有此事者。不肯自孤负自埋没。况当此法岁甫临之顷。乘时奋起一片决定不退转猛利无间真实身心。单单提起个无义味话头。自最初一日立定脚头。不得分毫移动。密密与之做向前去。一日要见一日功程。一时要见一时应验。自上首一人至最后一人。递相警?彼此琢磨。不杂缘不妄(作。不共语不异)念。不随物转不逐境移。不循古矩不存新格。不厌凡不慕圣。乃至一切俱不为。单单只要己躬下一着子明白。忽然被你冷地透脱。方知九十日只是一平生。一平生即是九十日。以至二千年前不异今日。今日不异二千年前。钩锁连环了无间断。是谓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之时也。苟或不尔。只个顺心庵无异二铁围。勿谓安居无事。因循九夏逆知其平生之志。愿之不遂。于斯可见矣。庵主寄纸来请为众警?之语。以大事究之。不惟众人。庵主亦自照顾。

日资须知

教中谓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又初夜中夜后夜。即古德所谓昼三夜三者也。又云日不足继之以夜。本色道流。寸阴靡弃。须臾不离。日夜六时宁无资助。谓日资者总言二六时中之标准也。凡一日夜四次坐禅之际。宜各屏心绝虑忘缘息念。深究死生力穷道业。除大小便利外。不许共语。不许洗浣。不许补缀。不许看读。乃至一应事务。非公界普请俱不许作。凡上床下地出堂入户。如临深履薄然。勿使邻单知觉动其道心。自然内外相资。身心寂默矣。

警孝

偶同参过门与夜坐达旦。忽曰。仆自远逾乡关数千里。二亲垂老。其不奉音容者十有二年矣。因读明教和尚孝论二十篇。独不能无慊劬劳罔极。何以报之。予曰。天下父母之于子。既养之复爱之。故圣贤教之以孝。夫孝者效也。效其所养而报之以养。效其所爱而报之以爱。故孝莫甚于养而极于爱也。然养之之道有二。爱之之道亦有二焉。食以膏粱。衣以裘葛。养之在色身也。律以清禁。修以福善。养之在法性也。色身之养。顺人伦也。法性之养。契天理也。二者虽圣贤不可得兼。盖在家出家之异也。且在家不为色身之养。不孝也。出家不为法性之养。亦不孝也。是谓养之道二焉。昏而定。晨而省。不敢斯须去左右者。乃有形之爱也。行而参。坐而究。誓尽形毕命以造乎道。而欲报资恩有者。乃无形之爱也。有形之爱近而易狎。无形之爱远而难亲者也。苟不能本乎爱。虽近者尔有所不逮。而况远而难亲者乎。斯易难之二由不可得而兼者。盖世出世之异也。世间不能尽有形之爱。不孝也。出世不能尽无形之爱。亦不孝也。是谓爱之道二焉。且效世间之养与爱。有间也。效出世间之养与爱。无间也。何则谓有间。父母存则行之。亡则间矣。谓无间者。岂以彼之存亡二吾学道之心哉。父母谓形生之大本。且吾之形岂特今生有之。思积劫逮今。轮转三界。其受形如尘沙不可数。所谓形生之本者。充塞宇宙遍入寰区。凡接见闻安知其非吾夙生之本也。计其劬劳。殆不可胜记矣。我之不思所以报而累吾父母。教入诸趣备受轮回。率未知已也。故吾圣人与大哀门。夜越王城。高栖雪岭。乃申明其法性之养。无形之爱。以示人也。已四十九年之答问。虽词原滚滚浩无边涯。未有之语不本乎此。所以云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舍。弃恩入无为。真是报恩者之语。诚不尔欺也。道即孝也。孝即道也。不知所以孝而欲学道者。是犹背湿而求水也。或谓吾不能预是道。惟能为色身之养有形之爱。可以谓孝乎。予曰此盖在家之孝也。世间之孝。吾党之不预焉者。以投迹于空寂之门。覆形于方服之下。其有雪山大圣人出世之孝。尚未能仿佛其万一。或一念有间则二利俱失。所谓不孝莫甚于此。故明教之所以作也。夫论之作。非苟饰其文词。乃欲昭吾圣人出世之孝于天下也。俾外教不能议吾徒也。亦俾吾徒之未知者。怀其教而趣其道。不可斯须忽忘之也。或谓大圆镜智。融混自它未尝有异。岂各所谓孝乎。予曰。尔徒知镜智之不二。而不知孝与道爱与养俱不二也。自非神心廓悟。洞彻圣人垂教之源者。不可窃议也。诚以斯言择之。庶见予与同参之不妄也。

天目山开佛光明佛事

大众还见 本师释迦如来四大海清净宝目。与菩萨大阿罗汉金刚正眼。交光相罗如瑶丝网。绵亘古今相续不断么。如其未委。(明本)上座今日开显去也。师子岩头日卓午。万象森罗俱起舞。正宗楼殿倚天开。一会灵山耀今古。昔佛日于参天荆棘里。建立不动之场。众檀越向斩新条令中开辟至灵之府。黄金像岂假涂糊。白玉毫不劳斤斧。三千余丈天目云林泉石。与丹崖碧嶂顿长精神。四方万里象龙生?脊梁。与禅板蒲团互为宾主。大光明藏靡隔纤尘。净法界身不求伴侣。且即今开显一句如何具举。圣君福寿满乾坤。古佛光明遍寰宇。

即休歌

道人之休即便休。不待朝暮并春秋。此休不隔第二念。只于当念机全收。有问道人何缘休得速。生死轮回如转毂。自恨从前不肯休。枉被尘劳苦拘束。即今更不肯休去。意马情猿栏不得。随声逐色如跳丸。瞥转机轮无觅处。即今不休何日休。壮色不停如水流。古今多少未休者。髑髅堆积如山岳。休复休。更休休。任是北郁单越。谁管南瞻部州。只将一个大休字。千古万古为同俦。你不见。二千年前甘蔗种。走入雪山拖不动。等视富贵如冰花。更不打他三界哄。自从那时一休直到今。黄金褁面光严身。千叶红莲捧双足。不染世间烦恼尘。即便休来还不早。更不即休徒懊恼。世出世间一齐休。此时方达菩提道。休尽菩提道亦空。白云压碎须弥峰。到头佛也不要做。从教四海扬真风。

觉喜泉记

识性之昏迷也。必期以觉。身心之烦恼也。必期以喜。昏迷则十二类即之而生。烦恼则八万劫因之而续。其觉之至也。如日丽中天。法界不期照而照。喜之来也。如春回寒谷。草木不期萠而萠。人徒知觉喜为天下之道而竞求之。而不知昏迷乃觉之源。烦恼乃喜之本也。能即其源而扣其本。到烦恼昏迷觉之与喜俱无所住。于无所住处大觉大喜。圆褁无外充塞无余。若泉之出于地而止于沼也。不澄而清。不滤而洁。明鉴万象。圆受十虚。触风则波。遇决则流。其寂湛之体元无所住。而亦无所不住者矣。 一山首座。诛茅穷谷中。方惮其无水。寻而泉从地涌。乃目其泉曰觉喜。予因献前说而复告之曰。将使垢者濯于此。渴者饮于此。临者鉴于此。则莫有不获其觉喜者也。座曰。子之说但知彼而不知此也。何则。然觉自喜也。喜自觉也。使吾泉实有毫发之意令其觉喜。则谤吾泉也。谓吾泉实无意于觉喜。亦谤吾泉也。而天下孰能审诸。予曰。然则如是说者。是谤耶非谤耶。良久。汲泉煮茗。对坐忘言。月满窗虚。光透波底。于斯时也。觉乎喜耶皆不可复议其得失者矣。

劝念阿弥陀佛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三世诸佛证此心佛

六道众生本来是佛 只因迷妄不肯信佛

智者觉悟见性成佛 释迦世尊开示念佛

弥陀有愿接引念佛 观音菩萨头顶戴佛

势至菩萨摄受念佛 清净海众皆因念佛

《楞严经》接引众生台湾高雄圆道禅院新弘法新教学

编者按

见辉法师,现任台湾圆道禅院住持、首楞严国际佛学研修院院长、台湾圆道佛教文化交流协进会常务监事。目前就读台湾高雄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班。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见辉法师曾在马来西亚心灵辅导讲座会上表示,当学生们成长过程中,为课业或其他感到心烦意躁时,只要把这诗念几遍,就可以达到缓解压力的作用。

她鼓励青少年学佛法,她说学习佛法不只能得到心灵上的力量,而且还可以避免误入歧途。她认为,学习佛法是使用智慧,让青少年得到启示,提升自身的内涵,在心理治疗上有所帮助。

“今天是一份礼物,时间是人生的存款”这是见辉法师常说的话。

近日,佛教在线香港站记者莲香居士有缘专访到台湾圆道禅院住持见辉法师,对法师出家的因缘及圆道禅院开展佛教教育的相关情况作了详细的了解。

高中时代受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启蒙 与佛结缘

“我高中的时候开始吃素、学佛,也常思考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以及生死的来去,直到看到了《正信的佛教》这本书,让我觉得所有的问题在佛教中应该有答案。在台湾大学读人类学系时参加佛学社团,亲近道场打禅七,慢慢深入佛法,开始质疑一般社会大众所认定的人生进程,亦即:人生一定要按照一般人结婚、工作这条既定道路走吗?是否还有其他更有价值的选择吗?或者有什么是值得一辈子投注且越老越有价值的工作?于是在升大四的暑假就选择了出家修行。”台湾高雄圆道禅院住持见辉法师目光笃定的回顾着自己出家的因缘。

位于台湾高雄市住宅区内的圆道禅院,道场庄严,环境幽美,寺院空间规划有序,这些都是住持见辉法师的心血和成果。见辉法师很年轻,其接引信众的方式也很新颖、可谓与时俱进。

“出家后进中台佛学院学习,半年后就开始兼任教职,由于草创时期佛教学院的制度尚未完善,一面建立体制一面从事教学,必需在短时间内全面且快速成长,也因此开始走上弘法之路。”见辉法师回忆到。

佛教教育应与时俱进 接引众生应视其根基而定

“作为一个弘法者,应不只着眼于讲授,还要注意是否应机,才能达到教学的成效。”

见辉法师表示,“佛陀的开示,是针对不同程度的人有不同的教化,所以有三藏十二部经之教法与内容。”佛法传授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依照学者的根基去讲解,如果将佛法诠释得很好,但是学生听不懂,觉得老师讲的内容貌似天书,就没有效果。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会适应根据学习者的根基去作启发,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台湾学习佛法的管道多元而方便,多数的佛教徒也都有学习经典的习惯,但是经典浩瀚,常使人有不得其门而入之感。见辉法师选择以《楞严经》做教学主要内容,这是一部有着严谨结构以及丰富内容的经典,相当适合现代高知识分子学法的需求。

在《楞严经》里面,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与宿世有缘的摩登伽女相遇了,面对感情取向的摩登伽女,能够忆持经藏的阿难尊者陷入难题,犹如常人所面临的理智和感情冲突的困境。而见辉法师采取半年为一期的授课方式,将《楞严经》结合当代人的事业发展、人际关系、情绪调适、健康环保等种种议题来探讨,从心理学、管理学以及艺术文化的观点论述,以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让学员在短时间内对经典有一全面性了解。

见辉法师指出,这种新式教学为特色的弘法方式,应可适应忙碌的现代人学法的需求。禅院自2011年开班,半年为一期,第一期有50个学员,口耳相传后,第二期成长为300个学员,到了今年2012年上半年就达到了600个学员,其中教育程度有九成为高中以上,硕士、博士程度者达十分之一。

见辉法师提到,如果佛法可以像戏剧一样让信众对闻法有所期待,并能在其生活和工作上发挥正面作用,从而影响周遭的亲友,这样佛法发挥了作用才能产生其真正的价值。同时,见辉法师表示,虽然教学方法随着时代演进而有所调整,但是佛法基本精神是不变的,最终还是要让大家回归到“戒、定、慧”这个最根本的精神上,才能帮助学习者达到究竟解脱。

谈到教育工作时,见辉法师强调,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要从长远看,而且要结合众人的力量,以组织建立长远的学习系统,希望这套教学系统可以得到更有效率的推广。

刚好记者去拜访见辉法师的前几天,法师收到高雄师范大学的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班的录取通知。相信这一套的教学系统透过学术体系来做认证是指日可待的。

每年赴新马地区弘法 教导众生修习佛法

马来西亚佛教具有多元的特色,大马各地都有地区性的佛教会。见辉法师于2009年十二月时到马来西亚,由于一巧妙的机缘而开始与马来西亚结下法缘。

听到见辉法师在台湾的弘法工作时,怡保定慧居住持继禅法师提议请见辉法师来马来西亚弘法,于是便安排了2010年3月第一次的弘法会,连续三周的周一至周五晚上8时至10时,共15天的楞严经讲习。然而直到课程开始的前几天,报名人数只有30几位,住持法师对远从台湾千里迢迢而来的见辉法师表达歉意,而见辉法师则表示没有关系,就当作与马来西亚结个法缘。出乎意料的是,开课的首日来了60多人,其后随着上课居士的口耳相传,陆续增加,到了第五天已达120人,讲堂容纳不下,座位排到走廊上面。这种现象在当地是前所未见,住持师父也感到惊讶,马来西亚的居士居然会相约到现场聆听佛法讲座。从此以后,见辉法师受到马来西亚各地佛教会及道场的邀请,每年都有三至四次在马来西亚的弘法行程。

同时,见辉法师在每年结夏安居期间至新加坡菩提佛院为法师们上课,晚上的课程则开放给一般大众,每天也有多达百多人前来上课。

圆道禅院未来规划 逐步推广佛教教育

谈到圆道禅院未来发展规划,见辉法师表示希望将圆道禅院当作弘法的总部及训练中心,以两年至三年的时间,培养能够弘法的种子教师,将弘法质量提高。同时,依当代社会之需求,建构一套适合企业领导人修习的禅修课程,以金字塔结构的社会阶层概念观察,在顶端的企业领导者如果能够修习佛法,并将佛法运用到管理上来领导企业,应能打造出二十一世纪的企业典范。而这样的佛法教育体系必须以团队模式来运作,也是圆道禅院逐步要完成的愿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