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利县所有放生群

时间:2023-04-02 03:58       来源: 未知

五戒的内容,简单地讲,第一条不杀生,佛教的戒律非常严谨,就像行为科学,它可以分析,今天没有时间展开讲。比如不杀生,它会在行为环节上,做一种细的解剖,什么是不杀生啊?不是模模糊糊的。不杀生,第一所面对的是人;第二知道是人,因为有的时候面对的不知道是人,搞错了;第三就是有杀心,希望他死;第四用工具;第五,面前的人命断了。就是要这五个条件都具备,就是杀人,这是杀生的根本。

这五个条件有时候会有变化,比如面对的不是人是动物呢,那就轻了。在戒律里面叫做可悔,就轻。假如面对的是人,我以为是木头呢,用刀砍了一下,这叫误杀,这不构成杀生。我面对的是人,我没有杀心,比如医院的外科医生,知道这是人,然后还用了工具——(手术)刀啊,然后死了,他也知道是人,就是没有杀心。他是希望病人活,结果没办法,那也不构成。首要是不杀人,其次是不杀害动物,爱护生命,培养慈悲心。

第二不偷盗,首先偷盗面对的是财物,有主人的东西;第二个知道它有主人;第三个有盗心,这一点很重要;第四个让这个东西发生位移,位移是现在的词,在戒律里面是“离本处”,离开它原来的地方了。你说拿了别人的东西但没拿回家,在路上扔了,但是离开原位了,也算。还有人说我偷了,还到寺院里供养呢,千奇百怪,也是偷。你只要让它离开了原来的地方,你干什么不管,你说我是要做慈善,这个也不管,你还是偷。所以戒律非常严谨,非常有意思。可惜你们不能出家,你们要出家了,研究这个戒律非常有意思。现在说有主人的东西指什么?钱财啊,有价值的杯子,像衣服这些都是。当然现在社会上有新情况,当然电脑上的数据、密码,或者是一篇文章,一本书的冠名权,或者是一个产品的商标,都算。

注意,在盗戒里面涉及到物的价值,物的价值依照出家人的戒律,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什么呢?当这个物的价值达到了国家的司法过问的价值就构成了严重的盗,比这个少的,那就是轻的。依照现在的法律规定,如果你偷东西达到了八百元,警察会来抓你。八百元以下,就是轻的,达到八百元,那就是重的,构成了根本的盗戒。不过盗的情况还有更复杂的,戒律里面也有讨论。有的人说我在美国不值八百元,拿到中国就值八百元了,就按美国的价值算,按照多的地方算。有的人说,我要把八百元分八次偷呢?全部是戒律里面讨论的问题,挺搞笑的吧。八百元八个人去偷呢?八个人都去偷,每个人都犯盗。不会把这个盗分成八分,最后平分了,就变轻了。

大家注意,在杀的戒律里面,自杀也属于犯杀戒,安乐死属于犯杀戒,所以要注意,特别是对父母,千万不要施行安乐死,这个是误区。盗里面,包括盗财物,还包括盗人,比如拐卖妇女儿童,比如盗牲口,也是。

盗的形态非常之多,比如说一块地,地我拿不走吧,但是我把地标移动了,这也是发生位移,也是盗;如果说我诈骗你,我跟你签协议,东西那没有移动啊,在签协议的那一刹那,签下来那就构成了盗;还有的时候,有一个人在水上放了个东西,你把它弄到水底下,就算盗;还有的是你们同屋有个人的衣服非常漂亮,你把它偷了,马上主人到了,又没敢偷,后来你把他衣服弄了个洞,或者弄了墨水,也算盗;但是你们在一个屋里面,关系很好,你把东西拿去用了没打招呼,算不算盗呢?也不算,作亲厚想。比如父母跟子女,师父跟徒弟,同学之间、朋友之间,觉得关系很好——亲厚想;还有的是关系很亲密,很厚道,还有的是他的东西我用一下,等一下我就还给他,暂用一下,这个也不算;还有的是我以为是别人丢的呢,我以为是被人不要的呢,作粪扫想,粪,垃圾就是粪,这都不算。这是第二条不偷盗。

第三个不邪淫。邪淫是指身体在性关系上的一种秩序。凡是和没有婚配关系的人发生两性关系就是邪淫。所以有的人说谈恋爱,亲吻这些算不算,不算。但是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现代社会中我发现没有结婚就住到一起,这是个不好的习惯,是个不很健康的习惯。邪淫这一条是非常重要的,你不犯这一条,遵守好这一条,会让你的家庭生活稳定、清净,会减少很多麻烦。这个性关系紊乱,从社会学来讲,会对社会秩序造成很大的冲击。很多青少年犯罪跟这个也有关系,跟家庭、父母这方面无序有关;对个人来说,它也会影响个人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成就。

人一生的个人成就打个比方讲有一种势能,一种动能,一种储蓄的能量,然后把它落实到事业上,社会地位啊,名誉啊等等。一个人如果在两性关系上混乱的话,就把那种人生的势能泻掉了,不会有太大的出息。在中国古代也有很多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有一本书叫《寿康宝鉴》,你们可以去看看。这个往往是现代人不理解的。认为就是生理的一个活动怎么就那么严重啊?这里有个故事,说过去有个人到京城去考官,他在路上的时候要住店,住上店之后就到街上去逛,街上有相面的,他过去一看,相面的说你能考上状元啊。后来回到酒店里,有一个女孩子,他就调戏那个女孩子,再后来上街, 又碰见那个看相的,那人说:这回完了,你做了不应该做的事,这下状元考不上了。这事很奇怪,就是这么一件事对我们的人生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当然也有许多有成就的人由于在这一点上非常有原则,而获得成就。因此现代的人要深深体会这一点,《寿康宝鉴》这本书好像流通处就有,希望你们买来看一下。

未来如果你们成家结婚,有了成就——注意啊,有一些人,有一些老板,他很有成就啊,他有钱之后心就花了,瞧不起原来的老婆了,然后就离婚了。很多人在发生这样的事情以后,他的事业突然就垮掉了,很奇怪。确实,其实一个人成就是多种因缘和合而成的,有的人认识不到,忘乎所以。所以这第三条戒,我觉得很重要,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如果你想你未来的家庭生活稳定幸福,你认真地持这条戒。

在五戒的保护下享受人生

第四条叫不妄语。不妄语这条戒最严重的是在修行上不诚实。比如说我没有神通说我有神通。我不是圣人说我是圣人,佛教很重视这个,这叫大妄语。其实这相当于什么呢?这相当于现在社会所讨论的在信仰上误导别人,这个罪很大,像李洪志这样的,他说他的能量比佛要高很多倍啊。就是这些,佛教很重视这些。我曾经也有疑问,为什么这么重视这个呀?你说为了钱财,为了名誉去骗别人比这个修行上的诚实还轻一点,我也不理解。后来我也体会,因为在修行上不诚实,对别人造成误导,它会葬送别人的慧命。那些信仰邪教的人很可怜,他们自焚,他们自杀,在社会上跟周围的人群不和谐,他们精神封闭,心的封闭。我们就懂了,哇,在信仰上误导别人多么严重。大妄语就是这个意思,其他的就是小妄语了。

第五,不饮酒,包括不吸毒。因为酒精和毒品伤害我们的理智。在我们的理智受到伤害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犯更大的错误,杀盗淫妄都可能做。

在这五条戒里面,不饮酒戒在佛教里叫遮戒,遮挡的遮,什么意思呢?饮酒这个行为本身没有什么错,但是由于它伤害了我们的理智以后,会让其他的错误有条件表现出来,做出来,所以它叫遮。前面的四条戒叫性戒,意思是这四条戒,即使你不受戒,你做了本身也有错。因此,性戒要严重一点,这就是五戒的简单内容。

第一个误解,把戒律等同于宗教的禁忌。说我做了,做了就得受惩罚,那叫禁忌,不对,这不是禁忌。五戒简单地讲,它是五条行为规范。注意,是行为规范,只说行为,包括语言。第二个,有的人认为戒律让我们不自由。相反,戒律给我们自由。为什么给我们自由呢?所有道路它都有指引方向的,有分车道的指示线,路边还有栏杆。所以,有戒律的保护,我们在这个规范之内自由行驶。如果你不理解这个规范,想干什么干什么,恰恰就不自由,因为你的行为失去自由。我曾经打过比方,我们像开车在乡间小路走,乡间小路规矩多吗?没什么规矩,没有说“限速”,也没有说“靠右行”,也没有说“不许掉头,单行道”,乡间小道没有那么多规矩。

但是我们在高速公路上走,大家说规矩多吗?“快车道”“不许掉头”“这里是出口”不是出口不能出。但是在哪一条路上走得快呢?肯定是高速公路快喽,你在乡间小路你走快试试看!所以比喻什么呢?比喻我们人生的路也是一样的,有道德规范,有戒律的帮助,我们也要走得更快,不是走得更慢哪!

文殊阁那边有个互动专栏,那个专栏上有句话是我写的。因为有一个营员在上面写到:“怎样做一个好的俗人。”就是说,我也不想出家,但是想做个好的俗人,这问题问得很好。后来我就在上面写了一句话,我说:“在持好五戒的基础上,尽情享受人生吧!”就是说,在五戒的保护下,你就尽情的享受人生。他还是要做俗人嘛!我是按照他的目标来说的。你要唱歌就尽情地唱吧!只要不犯五戒。有人找你的麻烦,你可以理直气壮。有麻烦降临到你的身上,你可以不服气“凭什么!”假如说你犯了的话,你心就虚了,不怪别人怪你自己,所以五戒给我们自由。

戒律实际上,在佛教里讲,它叫“学处”,它是个训练方法,这就很微妙。就是戒,它是个行为训练、它是一种修行。持戒的人会经常观照自己的行为,观察环境,这种环境下我是不是很容易杀生啊,这个环境会不会让我说假话呀,会不会让我也偷东西啊,所以持戒的人呢,他的观照力会很强,他的定力会增加。在持戒的过程中,兴许他也会犯,有小小的违犯,然后他不断地纠正自己,所以戒律就像一个老师,让你不断地修正自己,调整自己。在调整的过程中,你必须不断地反观,所以《论语》里面,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一个人有自省的精神,这就是一种修为。

我们说每天晚上我们要自省,在持戒的人那里,光晚上自省是不够的——白天已经把这个事办了,晚上还自省,那你就只有后悔的份了。而是在很多情境下,都得自省,都得观照自己。有的人也许说,哎呀,多累呀,你要知道,观照的能力每个人都有,在刚开始也许有点勉强,一旦把观照的能力开发出来,你就会自自然然的。你非常自由,但是不会犯规矩。所以这就恰恰如同一个舞剑的人,很锋利的剑在他手上,唰、唰、唰,让我们看了这真危险,没事,在他那里没有任何问题。

戒律呢,刚才讲,戒律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训练班,戒律还是我们的铠甲,铠甲呀,就是上阵打仗,古代打仗要穿铠甲保护自己。其实呢,各位,真的,在人生路上我们经常会面对很多诱惑啊,很多的人群,很多的环境,很多的事情,随时都有可能让我们不能把持,然后迷失在那里。戒律保护了我们,你们现在在学校,还是蛮安全的。

当你们走向社会,谁能保证你不会碰到一帮吸毒的人呢?谁能保证你不会碰到一帮喜欢偷东西的人呢?谁能保证你不会碰到一些有非常不良习惯的人呢?我们往往迷失自己总是从小事开始的。当你一向以来都按五戒去生活,那你就会远离,你就会形成一种自己的感觉,在事情萌动的时候,你的感觉就很不对,你就会远离他们,也就保护了你啊!

其实,这个世界充满了陷阱,在那灯红酒绿之中有很多陷阱,在灯红酒绿之中有很多鬼呀。我们今天讲的鬼,你以为鬼是什么?鬼是青面獠牙的吗?鬼就在那赌场上,鬼就在有些娱乐场所里面,鬼就在很多人的阴谋的谋划之中。所以戒律会让我们的生命,增加一份安全,会让我们形成一种清净的氛围,这种氛围自然就让我们总是跟清净的人往来,我们周围的人都是清净的人,都是善人,我们就会感应。

一旦你学佛,你就会感应学佛的人,很多学佛的人都有这个体会,皈依以后怎么到处都碰见学佛的人呢?都皈依了。其实你想想,都在,你没发现而已。这个是关于戒律的认识,那么等一下在授五戒的时候,五条戒。我说“能持否”,如果你不愿意接受这一条,你就不说话。你愿意接受,你就说“能持”,不愿意接受,你不表态。很简单。注意,你不接受,不等于说你可以犯哦。不等于说,师父让我不接受,我可以去做。不是那个意思。而是说,你接受了哪一条,比如说不杀生,当你不杀生的时候,你就不仅仅简单是一个不杀生的正人君子,你还是一个遵守了释迦牟尼佛不杀生戒律的佛教徒。

所以,你这个不杀生的这种状态,多了一层意义,如果你不受戒呢,你不杀生,你只是一个世间的一个不杀生的善人,还没有一个佛教修持上的意义。当然反过来也是啊,如果你受了不杀生的戒,你还去杀生呢,那就多了一层意义了,你违背了你的诺言了。因此呢,受了戒的人,你对自己要求要严一点。不过你也不要怕,你也不要认为说,等我都做到了我就受,都做到了你不需要受了。既然是受,一定是会有犯的,一定会有反反复复地矫正,不断地矫正,不断地观照自己,调整自己的过程。这就是我今天要跟你们介绍的三皈五戒。

第054集什么是分段生死?(下)正德老师

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我们今天要来继续探讨〈什么是分段生死〉?

六祖惠能大师依据他开悟实证第八识如来藏所生起的实相般若见地,以及能够证解如来藏的中道法性与真如法性的佛菩提智慧,答覆了薛简想要知道的大乘见解,但是却被薛简质疑那是外道的说法。六祖针对薛简的质疑作了以下的回覆:

【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外道所说的不生不灭,是想要将生灭不停的妄想灭了,阻止妄想的出生到达一念不生的境界,以一念不生境界的出生来显示妄想的灭除。而外道在妄想烦恼方面的灭除,本质上并没有真正地灭除,一念不生的境界也不是真正把生死苦烦恼灭除的无我寂灭解脱,因为觉知心住于一念不生,正是引生后有的我见、我执烦恼,将引生后有必定受生的法,说为不受后有的不生,这是外道错误认知的不生不灭。而我惠能所说的不生不灭,那是本来无生的法,没有任何法可以灭除祂,过去、现在、未来都是不可灭的,所以不同于外道将灭止生所说的不生不灭。

六祖所说的将灭止生,是北方神秀的修法,讲求的是除烦恼,让一念不生的境界可以生起,误认这种经过修练而生起的一念不生的境界,就是已经到达不生的地步了,以为继续保任就是大澈大悟。这就是六祖所说的:“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因为这样的修法,我见不断、我执不除,生死必定相续不断。同样地,将灭止生,也可以来譬喻二乘所修的解脱道,是以灭除五蕴受生的我见、我执来止息后有的出生,那这样的修法所到达的无生,也就是断除分段生死了,也不是真正不生不灭的无生;因为真正不生不灭的无生,唯有第八识心如来藏具有这样本来就无生的体性。

我们再来看 胜鬘夫人提到的第二种不思议变易死,指的就是变易生死。二乘圣者虽然已经解脱于分段生死了,但是还没有脱离变易生死。分段死与变易死这两种死到底与谁相关联?胜鬘夫人接着说到:

【分段死者,谓虚伪众生;不思议变易死者,谓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乃至究竟无上菩提。】(《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处于分段生死中的,就是住于虚伪五阴法相中的六道有情众生;而处于不思议变易生死中的,就是二乘圣者阿罗汉、辟支佛以及大力菩萨的意生身,一直到究竟成佛才能脱离。

不能出离分段生死的,为什么就叫作虚伪众生呢?虚的意思就是不实,伪的意思就是不真,所以虚伪指的就是不真不实。一切被出生的法都没有真实的本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因缘所生的法,不能常住,所以不真;因缘不具足就不能现起功用,没有真实自在的自性,所以不实。众生在境界中的见闻觉知,进一步的推求、归纳、分析、研究、创造,所有的心意这个境界都是蕴处界的法,但是众生却在不真不实中,把见闻觉知当作是真实的自我,这就是我见;无始劫以来熏习积累的,就称为我执了。以我见、我执为主,去追求想要拥有的一切欲贪,就叫作我所执。我见、我执、我所执所引发造作的一切身口意业,不论是善业、恶业或者无记业,都是系缚在三界中的生死业,必然引生业所相应的后有果报,所以死了以后一定会再出生。又持续在虚伪不真实的我见、我执、我所执中造作生死业,经历老病死后再去受生,这样的分段生死持续不断地不能停止。所以 胜鬘夫人说分段死的叫作虚伪众生,就是这个道理。

什么时候才可以脱离虚伪众生的称号呢?对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虚伪不真实要彻底了知,具备了正确的见解,能够断除我见了。从断除我见开始,就已经开始脱离虚伪众生的名分了,也就是解脱道中的初果人,已经具备了无漏的见地,也就是已经认清了分段生死的本质,具备了如何脱离分段生死的见地了,有能力在后续将落在生死业中的有漏身口意行来断除。历经二果的薄贪瞋痴,断除欲界贪、发起初禅,到达解脱欲界爱系缚的三果功德,最后断除色界爱、无色界爱等五种上分结,成就了无余涅槃的功德,就心解脱于有漏的三界爱系缚,成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的四果阿罗汉,彻底的脱离虚伪众生的名义了,因为已经没有分段生死了。辟支佛所证的解脱,除了具备阿罗汉四果次第的实际修证过程以外,从因缘观再次的体悟造成分段生死的无明内涵,认知到有个入胎识就是出生名色五蕴的本心,就是涅槃的本际;生死流转的因缘锁链与还灭都一一实证,解脱的智慧更加深利了,因此辟支佛也没有分段死了。

对于菩萨来说,在六住位满心的时候,已经藉由布施、持戒,修忍辱、精进、静虑与熏习般若知见,降伏了五盖,调柔心性,断除我见,也已经开始脱离虚伪众生的名分了。在七住位找到如来藏开悟证得般若现观,找到了常住不灭具有真实自性的如来藏,转依如来藏的真如法性,能够损减依止虚伪的五蕴我去造作身口意行;在利益众生中行菩萨行、修菩萨道,次第转进,眼见佛性亲证如来藏的真实性用来满十住位,这时候又脱离一分虚伪众生的本质了。历经十行位获得犹如阳焰的现观,十回向位的如梦观,都是在亲证如来藏的真实法中,脱离了被映现出的虚伪五蕴众生的本质。所以菩萨在入地之前,必定要历经脱离虚伪众生的解脱四果上的实证,而这种菩萨解脱四果的修证,是建立在依止真实如来藏的法性不退的情况下,断我见、我执来脱离去除虚伪众生的本质。

菩萨入地之前虽然已证阿罗汉解脱果,有能力来入无余涅槃,但是菩萨入地之前勇发十无尽愿留惑润生,所以舍报以后不入无余涅槃,会再继续受分段生死;只是入地菩萨所受的分段生死,是在证得阿罗汉解脱果以后故意起惑润生的,不同于一般地前菩萨以及凡夫的发业润生所受的分段死。发业润生的根源,是由于安住在虚伪众生性而招集了三界的贪爱所引起的,因此入地的菩萨虽不是虚伪众生,可是由于大悲心为了求证一切种智,为了求对治所知障的佛菩提道,故意留惑以悲愿助受生,所以仍然有分段死。

入地的菩萨除非是三明六通的俱解脱阿罗汉回小向大到达的,否则必须历经二地、三地的修证,满足增上无生法忍所需的四禅八定、四无量心,在三地满心入于四地的时候,能发起三昧乐正受意生身。既然三地满心的菩萨已有三昧乐正受意生身,那为何还受分段死呢?因为入地以后的菩萨,主要以修证无生法忍、证十真如以及除灭所知障相应的十种障为主,对于烦恼障所含摄的习气随眠,到三地以上才次第地随着所获得的无漏菩提分法去灭除的,因此七地满心以前,菩萨第八识还称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的名称,主要就是在显示分段生死位。

关于这个部分,玄奘大师在《成唯识论》中说到了:

【又不动地已上菩萨,一切烦恼永不行故;法驶流中任运转故,能诸行中起诸行故,剎那剎那转增进故,此位方名不退菩萨。然此菩萨虽未断尽异熟识中烦恼种子,而缘此识我见爱等不复执藏为自内我;由斯永舍阿赖耶名,故说不成阿赖耶识,此亦说彼名阿罗汉。】(《成唯识论》卷3)

八地以上的菩萨,烦恼障的现行以及习气随眠都已经断尽,除了位不退、行不退以外,于未得的法也不会退,能于一切行中具足修六度行,在念念中转增转进,因此八地以上称为不退菩萨。八地菩萨虽然还没有断尽异熟识中的异熟种子,但是缘于第八识异熟识所产生的我见、我爱等法执已经断尽了,不会再执藏为自内的法我了,由于这个缘故,第八识永远舍离了阿赖耶的内涵以及名义,所以说八地菩萨的第八识已经没有成就阿赖耶识的本质了,也因为这样就说八地菩萨是阿罗汉。

从 玄奘大师的这一段开示中可以了解,八地以上的菩萨他们的第八识已经永远舍离了阿赖耶这个名称,仅存在着异熟性尚未断尽,所以称为异熟识;七地以前的菩萨,他们的第八识还有阿赖耶性以及异熟性,称为阿赖耶识也是有道理存在的。玄奘大师说:

【第七识俱执我见等,与无漏道性相违故,八地以去方永不行,七地已来犹得现起,与余烦恼为依持故。(《成唯识论》卷9)

第七识意根的俱生身见等相应的烦恼,与无漏道的无我、无所得体性是相违背的,到了八地以上才永远不现起,七地以前还会现起,因为那样的俱生身见正是其余未断烦恼存在的依持。那么第七识俱生身见所相应的烦恼,函盖了三地满心以后进入四地才断的定爱以及法爱,定、法爱的烦恼与无漏性的菩提分法它是相违背的;也函盖了六地所断的粗相现行执著,以及七地所断的细相现行执著。因此三地满心的菩萨虽然已经发起了三昧乐正受意生身,仍然不能称为是大力菩萨意生身,得要等到八地以上的菩萨才是 胜鬘夫人在经文中所说的大力菩萨意生身。

以上约略说了如何是分段死的虚伪众生,如何是没有分段死的阿罗汉、辟支佛,以及已经出离了虚伪众生的本质、已经有能力断除分段死的入地菩萨,因为大悲十无尽愿为助缘留惑润生受分段死,以无生法忍无漏菩提分法的增进,来断尽烦恼障的微细现行与烦恼障的习气随眠,到达七地满心入八地来舍分段死。这样看来,初地到七地的菩萨还有俱生身见相应的烦恼现起,这样有过失吗?大论中,弥勒菩萨引用 佛陀回答观自在菩萨请法的开示中说到:

【世尊,是诸菩萨于诸地中所生烦恼,当知何相,何失,何德?善男子,无染污相。何以故?是诸菩萨于初地中,定于一切诸法法界已善通达,由此因缘,菩萨要知方起烦恼,非为不知,是故说名无染污相,于自身中不能生苦,故无过失。】(《瑜伽师地论》卷78)

观自在菩萨向 世尊请问到:“菩萨们在诸地中所生的烦恼,是什么相貌?有什么过失?有什么功德呢?”佛陀回答说:“诸地菩萨所生起的烦恼是没有染污相的。为什么呢?因为诸菩萨在初地中,必定对于一切诸法所从来的功能差别,已经通达都是如来藏所含藏的无生无我真如法种,由于这个因缘,菩萨要知道到底要对什么事情生起什么样的烦恼,并不是在无明不知道的情况下生起烦恼的,所以说没有染污相。那样的烦恼不会让自身产生苦恼,所以没有过失。”

换句话说,入地以后所生起的烦恼,都不是因为自身的我见、我执烦恼势力而产生的,因为入地的菩萨都必定有慧解脱阿罗汉果的解脱功德与证境了,也必定已经通达所亲证的真如以及诸地的修道次第与内涵,这是不同于地前的菩萨与凡夫众生的。凡夫众生都安住于虚伪的五阴法中,那么在五欲六尘的境界中被贪瞋痴等烦恼牵引,不断地现行造作,浑然不知我见、我执与贪瞋痴烦恼的作用力,呈现出来的都是染污的相貌,让自身领受诸多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与求不得苦,过失无量无边。菩萨在诸地中所生的烦恼,都不是与我见、我执相应的贪瞋痴烦恼,因为那些烦恼在入地以前就已经降伏乃至于断除了;而所生起的烦恼都与修道以及救护众生有关,都是要先知道有这些烦恼,而不是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而说有那样的烦恼。

所以诸地菩萨所生的烦恼除了没有过失以外,有没有功德呢?世尊说:“菩萨生起如是烦恼,于有情界能断苦因,是故彼有无量功德。”(《瑜伽师地论》卷78)菩萨生起这样的烦恼,能帮助有情界断除苦因,因此菩萨生起烦恼有无量的功德。这个道理我们来举个例子说就容易明了了,例如二十多年前的佛教界,对于开悟的真实内容是什么?阿罗汉解脱果的实质是什么?各个道场说法很多,几乎是各人说各人的,各自立了主张与门派,到底与经论中佛菩萨的说法是否相符合?学人是否能够真实的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是否能够真实的开悟发起实相智慧呢?佛法的法脉是否能如实地传承下来呢?并没有被重视。一直到 平实导师出世弘法,对于佛教界存在的以定为禅、以世间行善为菩提、以欲界欲贪的双身法来求即身成佛的这个现象,生起了护持佛陀正法、救护众生向正道的大悲心,生起了如何建立众生佛法正知正见的烦恼,生起了不破邪无以显正的烦恼,生起了如何救护众生远离大妄语地狱业的烦恼。这些烦恼都是预先知道的,并不是说都不知道当时到底佛教界存在的现象是什么,就说生起了那些要救护众生的烦恼。

就像喇嘛教被称为藏传佛教,运用男女的双身法当作是即身成佛的法门,在教义上,又以否定第八识如来藏的应成派中观断灭见来作为理论基础,一千年来的发展,已经将佛教的宗门、教门与行门彻底抽换掉了,取而代之的都是喇嘛教的教义与行门。后来喇嘛教又被改称为藏传佛教,导致所有喇嘛都以具备双身法的修练来作为佛教最高证量而自居,佛教界也以修练喇嘛法当作是佛法而全面接受。这样的局面,如果不是有真正实证佛法核心并且通达的地上菩萨出世,发现到喇嘛法包装成假佛法,佛法已经被喇嘛教摧毁了,虔诚的佛弟子根本都学不到真正清净解脱的佛法。佛陀的三乘菩提法脉命如悬丝,末法时期才经历一千年,但是眼看着佛法在这个时代却即将灭尽,但这些都是要真正知道问题在哪里,才会生起要如何让正法久住、法轮常转的烦恼。

大家都不知道喇嘛法不是佛法,喇嘛的名气又那么大,甚至于是跨越国际间的名人的情况下,要起而针对有名的喇嘛所说的假佛法摧邪显正,众生因为不了解所产生的反弹,以及喇嘛们的名闻利养因此受影响所生起的瞋心,会对菩萨进行个人攻击、谩骂与毁谤;这些情况,对要进行护持佛陀正法、救护众生向正道的菩萨来说,也是预先就会知道的,但是却不会成为菩萨的烦恼,因为菩萨的我见与我执现行烦恼已经断除了。菩萨的烦恼反而是考虑到,要如何进一步减少众生造作毁谤三宝的恶业,也就是当佛法名相被喇嘛法的内容拨离以后,那要如何建立真正的藏传佛教的正知见,把真正的藏传佛教要怎么复兴起来呢?

真正的藏传佛教就是教义的内容也是以第八识如来藏为实证的目标,对于五蕴、十八界等被出生的法的无常、苦、空,属于无自体、无真实自性的空;这样的无常空、现象空、无真实我的空,是与般若空的法性、般若空的空性并行的。当实相般若空性的不二实性,运作出五蕴十八界诸法的时候,从法界的实相来说,般若空性是主体,而蕴处界法是暂时而有的客体,但是主体有真实法性所以不空,客体没有真实自性所以又称为他空。这样真正的藏传佛教,在14世纪曾经由觉囊派的笃补巴弘传起来,这样的这个法一直到17世纪由多罗那他显说如来藏法义,但是之后就被达赖五世运用手段消灭了。因此现在的藏传佛教其实都是假的,真正的藏传佛教只有觉囊巴的他空见才符合佛教的教义。现在说要把真正的藏传佛教复兴起来,所可能遭遇到的问题也是困难重重。对于这么广大的藏传佛教信徒,要怎么让他们信受他们现在所学的、所知道的这些法都不是真正佛教,要怎么来接受真正的藏传所传的佛教。但是 平实导师就生起了要复兴真正藏传佛教的烦恼,这样的烦恼能够断除有情的苦因,他们的苦因是来自于身心虽然万般的虔诚,但是被严重误导而不能亲近修学真正清净解脱的佛法,不能经由善根的长养而获得安隐之乐。所以复兴真正藏传佛教这个烦恼,对于 平实导师来说,不会因此而生起自身的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但是对于有情来说却有无量功德。所以经文说的地上菩萨生起的烦恼他没有过失,也就是这个道理;能够让众生脱离苦因,也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今天这个单元,就先说到这里了。

阿弥陀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