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区放生买鱼去哪里买 放生有功德吗?

时间:2022-12-26 06:43       来源: 未知

作为佛教徒,我们常常放生。若是如法地放生,好事是凶多吉少的;若是没有够如理如法,好事就没有是很大。所以,这对我们来讲极度重要。本日,我们讲讲有关放生的题目。大乘菩萨所有的行动,可以归纳为六种,这便是六度,六波罗密多。原本,大乘菩萨的看法、行动、建法,好处众生、度化众生的事业左图右史,但所有这些便利,均可以归纳成为六度。若是我们能如法放生,纵然是放一条性命,照样有举措具有六度。若何具有呢?下面我们离别报告:若是能以加行发心、正行无缘、回向菩提的三殊胜摄持,放生便是极度殊胜的积德。每小我由无始以来到目前,杀生的罪恶无边无际。没有要说无始以来,便是这一世,由诞生到目前,杀生的罪恶照样有良多,充足将我们赶向天堂,放生便是最好的对治力。与此同时还要发心,由此以后,没有有心往杀戮众生,若是有如许的决计,杀生的罪恶是肯定能清净的,这毋庸置疑。若是没有可以如许下决计,还可以正在性命里挑选。比方说由本日起,世世代代没有杀蛇或没有杀泥鳅,如许立誓再放生的话,就能够清净无始以来到目前我们杀蛇、杀泥鳅的罪恶,但杀其他性命的罪恶没有可以清净。放生是清净杀生罪业最好的一种对治方式。可是,若是仅仅为了清净本人的罪障往放生,虽然罪业可以清净,但这没有属于大乘佛法。将放生作为本人清净杀生罪业的对治力,照样发大乘的菩提心,全由本人挑选。曩昔无量的佛陀,包罗释迦牟尼佛,当初发菩提心的时间,立誓度化统统万物,统统万物成佛以后本人成佛。但我们还没有成佛之时,他们曾经成佛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没有是释迦牟尼佛违反了本人的誓词?没有是。佛的悲心广阔,所以如许发愿。由于他的发愿极度伟大,极度殊胜,所以能很快成佛。而我们每时每刻都正在斟酌一己私利,至今还正在循环里挣扎。所以,是否可以成佛,统统取决于本人的发心。有人以为,鱼市场的性命如恒河沙,我们买的只是个中小小的一部分,所以很心寒。那末多鱼是买没有完的,那末放生究竟有多大意义?想拯救所有的性命,没有要说我们,纵然佛还无能为力。佛还只会度化有缘的众生,面临无缘的众生,佛还无能为力。放生照样如许,纵然您富如帝释天,还买没有完所有的性命。由于众生是广阔天地的,佛度化众生照样有鞭不及腹的时间,我们就更没有用说了,所以,只有尽本人的才能往赞助众生。每个到场放生的人,都能获得一样的善根,这正在经书里有纪录。比方我们一百小我往杀一小我,这个罪恶没有是我们一百小我分,反而是每小我都有杀一小我的完好罪恶。积德照样如许。比方说一百小我往放一条性命,每小我都有放一条性命的好事,没有是这一个好事一百小我分。我们目前曾经放了快要两个亿的性命,到场放生的每小我都能获得这份好事。这类善法自己就凶多吉少,若是再加上如理如法地发心和回向,好事就更凶多吉少,肯定可以清净我们所有的罪业。

常人只了解自身的性命难得,而不了解一切万物的性命难得,更不了解慧命更加难得!也就是说,只了解屠刀能杀戮性命,却不了解心刀能杀戮慧命!由于众生的识心擅长分离、固执,致使起惑制业,循环存亡,是以故以屠刀喻之。

所谓放下屠刀,等于转识成智,和苦海无边的意义,一步登天,是理成,由于屠刀放下的开端,等于众生成佛的开端,若是没有放,就永久没有得成。所以说能没有能成,就看你放取没有放,如肯放,必然能成。以上所说的是理,而今来说事,屠刀杀戮众生的性命,未来必然要受报,若是一旦闻听因果而放下屠刀,高文佛事,改过之初,等于成佛之始。倘能依教行持,必登佛位。

由前有位润额僧人,未还俗之前,以杀羊为业,有一天又预备杀羊;羊子哀叫,恰好五祖弘忍巨匠来了,就向羊子说:两脚不修,活遭剥皮。羊子就不叫了,屠夫问是什么缘故原由?祖说:宿世您是羊,他是人,就在此时此地杀了您,所以现在您又杀它,未来呢!它又杀您。屠夫听完了这段话,把羊子放了,跪求还俗,因其额阔,故名之。因为他勇猛精进,改往修来,果成大器!

要知人间上任何一件不如意的事物,都能危害我们慧命的平安,对治的要领,便是一个忍字,若是不克不及忍,屠刀是放不下的。要想忍,又必需把我看淡些,借使倘使工夫保证无我的境界,自然就能够忍了。所谓放下屠刀,便是止息妄念的意义,登时成佛是理成,欲至佛位,尚须勤奋。至于登时二字,要作最先解,不克不及作马上会,才是准确的谜底。(知义法师著《初机学佛决疑》)

问:放下屠刀,一步登天(即一念清净,心无所著,非论曩昔有没有善根来讲)一语,成为本日僧俗之口头禅。但弥陀经云:不能够少善根福德人缘得生彼国。及楞严经六结之喻二点佛理而论,放下屠刀固能成佛,然必需假建,乃非一步登天,或谓以上乃属渐教,以顿教来讲,能够一步登天。

楞严经文云:理则顿悟,事非顿除,依此诠释,乃是顿理,而非顿事。

李炳南老居士答:此有因成取果成之别,倘多劫修持,还没有彻悟,一闻佛音,顿悟无生,此果成还;一闻百悟,直下承担,永不再退,此因成还。顿实由渐,如食饼数枚,饱虽末了一饼,而实则后饼之饱,正有赖于前数饼还。(李炳南老居士《梵学问答类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