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东县允许代放生的水域是哪里

时间:2023-02-07 09:05       来源: 未知

惠能的禅学思想有哪些特点和影响?

惠能(638—713),或作慧能,俗姓卢,原籍范阳(今北京城西南),因父“左降迁流岭南”而成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百姓。因早年丧父,老母遗孤,移至南海。由于家境贫困,惠能卖柴以供家用。据说于市上偶闻一客诵《金刚经》,“心明便悟”,得知客从黄梅弘忍处来,即辞别老母,前往黄梅礼拜禅宗五祖弘忍大师。《曹溪大师别传》则记载,惠能在见弘忍之前,已经有了一段学佛的经历,特别是对《涅槃经》有了一定的体会。

据说惠能一见弘忍,便直言“唯求作佛”。弘忍责之日:“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答日:“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猫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弘忍见惠能答语非凡,很器重他,便把他留下了。惠能先在弘忍门下随众作务,踏碓八月有余。后弘忍为付衣法,命众门人各作一偈以呈见解。众人皆言,我等不需澄心用意作偈,神秀上座是教授师,待他得法后,我等自可依止。神秀上座思惟良久后作偈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对此的评价是只到门前,尚未入得门见自本性。惠能亦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惠能所呈心地得弘忍印可,并因此而密受衣法,成为禅宗六祖。

惠能得法后,为防人争夺法衣,领弘忍“将法向南,三年勿弘”之训,回到岭南,避难于猎人之间多年。后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在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惠的重视。一问方知是佛法南来,便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并请智光律师为之授戒。是年为仪凤元年(公元676年),惠能39岁。法性寺即今广州光孝寺,寺中现有瘗发塔、风幡堂等遗迹。惠能出家受戒后,就在法性寺的菩提树下为众人开“东山法门”。不久,回到曹溪,行化近四十年,门徒数千人,因久住曹溪而被称为“曹溪大师”,成为禅宗南宗的创始人。据说武则天和唐中宗都曾召他人京,均力辞,始终保持了弘忍一脉相承的山林佛教的特色。惠能圆寂后,唐宪宗追谥为“大鉴禅师”。唐代著名的文人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都曾为惠能写过碑铭。惠能的言行说教后由门人汇集整理而编成《坛经》一书,成为惠能南宗的代表著作。

惠能的禅学思想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以空融有、空有相摄的教理基础。惠能禅学以“心”作为融摄空有的理论基石。此“心”既不是真心,也不是妄心,而是念念不断,念念无住的当下现实之心。此当下现实之心是性空实相论与涅槃真心说相结合的产物。二、即心即佛、自在解脱的解脱论。惠能突出当下之心,是为了引导人们反求诸己,从自身中追求解脱成佛。惠能将众生与佛的差别归结为自心(性)迷悟的不同,众生与佛的不二,是以心(性)为中介的。所谓的解脱,就是向内心体悟自性本具一切,去除妄想浮云,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自性自度,自成佛道。三、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修行观。顿悟成佛是惠能南宗特有的标志。所谓悟就是任心自运,念念不起执著,是自心本性的自然显现,这就决定了“悟”必为顿悟。惠能的顿悟说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重在说明妄念不起,“无住”则强调正念不断。而这两者又都立足于实相无相的基础之上。

惠能禅宗的佛性论是中国佛性思想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惠能既综合了从人、心、理(境)等不同方面来理解佛性的各家异说,又超越了各家的思想。他在融摄中观般若思想的基础上,把大乘佛学虚构出来的精神实体重新拉回人们的现实之心,使早期佛教的心之解脱经过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发展,又获得了新的形式;使佛陀的解脱论在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之后,又得到了新的肯定。惠能的自在解脱论融宗教信仰于现实生活,凸显了人的价值。他否定盲目迷信神灵神性,突出众生的自心自性,主张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性面前人人平等。他把人格与人性抬到至上的位置,将解脱交到人们自己手中,要其凭借自信与自力去实现自我的拯救与超越。惠能反对墨守成规,死守经典,强调自我领悟,用活泼泼的语言启发人独立思考。这对中国佛学乃至整个中国思想界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作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师,惠能所倡导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简易法门,强调自证自度,妙解顿悟,而不重经教师说、坐禅入定,开中国禅宗一代新风,不仅对推动佛教中国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影响中国思想史达上千年之久。

(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 著)

唐朝时期的反佛道斗争和朴素的唯物论

唐朝时期的反佛道斗争和朴素的唯物论

  在佛、道两教十分兴盛时期,唐代也出现了反佛道的斗争和朴素的唯物论者吕才、刘禹锡、柳宗元。

  【韩、李反佛道的斗争及其影响】儒家,本不是宗教。佛教兴盛,许多读书人都受了佛家思想很大的影响,如诗人王维、柳宗元、白居易等人均是佛教的同情者,以文学儒术为佛教护法,成为佛法的宣传者,反而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一般人也并不觉得佛与儒有何抵触。但有一些以卫道者自居的人,则从不同角度来反对佛教,如唐初的傅奕,反对佛教无君臣父子,破坏了封建体系;又反对佛教以三涂六道欺愚吓庸。李德裕则主要从国民经济立场上反对崇佛。而从理论上辟佛,建立一套儒家理论体系来与佛教对抗的则为戟愈和李翱。韩愈著《原道》,主张:“人其人(强迫和尚还俗),火其书(烧去佛经),庐其居(改寺院为民房),明先王之道以道之。”又著《原性》,提倡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之心性论。李翱(字习之)则著《复性书》,主张性本无善无恶,说:“凡人之性,犹圣人之性欤;桀纣之性,犹尧舜之性欤!”主张恢复本性。虽然导源于《中庸》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实已受了佛家明心见性说的影响。唯心色彩已较韩愈为浓厚。韩愈自己从感情上深恨佛道,不但从理论上辟佛,还从行动上以死谏迎佛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陕西凤翔法门寺有一块所谓佛骨,唐宪宗要把它迎回宫中供奉。韩愈作《谏迎佛骨表》表示反对,提出把视为佛门圣物的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因此而触怒了宪宗,几乎丧命,最后被宪宗贬作潮州刺史。韩愈在反佛的同时又辟道,除《原道》并论二氏(佛、道)外,在所作的《李干墓志铭》文中也极论金丹之害。应该说韩愈的一些主张还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正论。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韩、李的思想成为宋初道学的根源,开了理学的先河,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关键。

  【唯物论者吕才、刘禹锡、柳宗元】在唐代各色各样唯心主义发达的同时,也有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第一是唐初的吕才。吕才(600—665),博州清平(今山东聊城)人。太宗贞观中,因中书令温彦博荐,累擢太常博士,受太宗命编审阴阳五行术数书,将一些虚妄迷信特甚的书籍删除,编了新书五十三篇,合旧书可用者四十七篇共百篇颁行天下。他所编的书均通俗易解,对世俗迷信之说驳斥得很彻底。《新唐书·吕才传》收其中“卜宅”、“禄命”和“葬经”三篇,针对当时世俗住房子、埋葬迷信风水和相信算命均痛加针砭,驳得体无完肤。如论“卜宅”,说上古穴居野处,哪有所谓“卜宅”;论“禄命”,历举春秋鲁庄公、秦庄襄王、秦始皇、汉武帝、刘宋高祖刘裕等人的生辰八字推算,完全不灵。指出有不少人“同年同禄,而富贱悬殊;共命共胎,而夭寿更异”。人们相信禄命的原因是“卜筮者高人禄命,以悦人心,矫言祸福,以尽人财”。并归结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台建禄而后吉乎?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山豆)劫杀而后灾乎?”(建禄、劫杀均算命术语,建禄谓禄神主命,劫杀谓劫财、杀神主命)。“葬经”则说古人要葬无非做子孙的求得安心,先人的葬地葬时与子孙祸福完全无关。又举实例说殷人丧事用日中,夏人丧事用昏,均不择时;春秋子产太叔葬郑简公亦不择时,说明安葬择日论风水实属无稽。均非常通达辩博,是唯物观点的言论。吕才可以说是王充而后致力于破除迷信的思想家。他论学范围虽因材料有限,不如王充那样丰富,但王充还保留了禄命的观念,吕才则批判了禄命观,比王充又胜一筹。

  其二是诗人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今治河北定县),是唐顺宗时王叔文一党,也因是王党的关系而坎坷一生。后因裴度力荐,迁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也称刘宾客。刘梦得(禹锡)的思想在当时士大夫中确是佼校不凡。他具有一套唯物的观点,虽然是比较朴素的,在他所著的《刘宾客集》中,有他的哲学名著《天论》三篇。他在《天论》中首先否定了世俗流传天能赏善罚恶的宗教思想,认为天仅仅是“有形之大者”,人则是“动物之尤者”。他同时批评了天与人毫无关系的思想,而主张天与人的关系是“交相胜”。他认为天有一条自然法则,即“弱肉强食”,强有力者占先,弱无力者落后。人的作用则在建立制度,明辨是非,以维持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人得其道,则人定胜天。福善祸淫,举贤而去不肖,国洽而天下平,是“人胜天”;人失其道,自然界弱肉强食的规律就起了作用,人类生活就完全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就是“天胜人”。这种说法可以说比王充的天人完全无干的说法更进一步。虽然尚是很朴素的唯物观点,但已包含了人类为了生活要向自然界斗争的思想。尤其是指出天的自然规律是“强有力者先焉”,在“天道福善而祸淫”的思想成为社会主导思想的当时,是会使统洽阶级惊慌失措的,是惊人的大胆发现。

  另外他还提出一个所谓“无形”的解释。他指出“无形”就是空;但空并不是没有,而是“形之希微者”。所谓“希微”就是细小到几乎没有的形,也就是人目力所看不到的形。他认为人的目力看不到的形,也许狸(犭生)(狐狸和鼬鼠)会看见。又说“无形”乃是“无常形”,即没有平常的形象,须依靠他物方能表现出来,实际并非一无所有。他这种想法虽然仅是自己体会观察自然情状所得的想象,但是想象得非常深刻,并且是合乎科学实际的。

  其三是柳宗元。柳宗元是诗人,是古文家,也是一位朴素唯物论者。曾经写过一篇阐明自己宇宙观的文章《天论》,提出“天人各行不相预”的观点,肯定自然是没有意识的。人之制定法律制度也不是为了自然,否定了天能赏功罚恶的迷信观点,驳斥了佛家祸福报应之论。

  同时,柳宗元还写了一篇政论文章《封建论》(封建是指分封诸侯),认为封建不可复行。一般说其持论是对的,所以历来对《封建论》也是称赞的。但是,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自秦废封建之后,谁也没有全面或长期复行封建。柳宗元到中唐突然提出反封建的《封建论》,(山豆)非无的放矢,值得深入研究。《新唐书·宗室传赞》解答了这一问题,说贞观中太宗李世民曾和萧瑀等论封建,“喟然欲与三代比盛”。魏征、李百药等竭力反对,太宗觉悟,也就不再提此事。说明唐朝初并没有复行封建之意,是因为经过了武、韦、杨之祸,史学家刘知几的儿子刘秩认为汉朝吕后权势那样大,刘章、周勃能够推翻她是因为外有封建诸侯齐王等为援。唐朝已因女后擅权,唐室几乎倾覆,宜如汉封宗室以固本源。在当时这也是个别人的书生之见,并未成为一种思潮。但是二王八司马这一政治集团正是以宦官李忠言,宫妃牛昭仪等为宫廷政治势力。刘秩的主张正击中他们的要害,所以宗元写了此论以资抵制,并非无的放矢。有的同志认为《封建论》书名是针对藩镇而发,也并不然。因为二王八司马当政时对藩镇是纵容迁就的,削藩的是他们的对立面宪宗李纯、杜黄裳、武元衡等人,所以对《封建论》的评价要一分为二,必须从一般和实质两方面来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