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市放生协会

时间:2023-02-14 12:47       来源: 未知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据此文意,世尊之所以劝勉众生发愿,乃能得生彼佛国土故。然者此经之外,或祖论,或实例,可有证据?

  有愿皆生,祖论实例,皆有所证,如下引述:

  一者援引祖论为证。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云:“经言:‘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则入正定聚。’此是国土名字为佛事,安可思议?”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云:“但有愿者,无一不生,方知愿力,如是广大,焉可不信,焉可不愿?”

  彻悟禅师《彻悟禅师语录》云:“七、信愿生即生:已今当愿,已今当生,经有明文,岂欺我哉?”(附注:《阿弥陀经》云: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元晓大师《游心安乐道》云:“心是业主,受生之本。临终之心,犹如眼目,能导一切业。若临终心恶,能引一切恶业;若心善者,能引一切善业。如龙所行,云即随之。心若西逝,业亦随之。”

  二者援引实例为证:志槃大师《佛祖统纪》记载,唐朝自觉大师,居住在平山重林院,为鬼神说法三年,屡次有祥瑞感应。曾经发四十八愿。因观世音菩萨之大悲而见阿弥陀佛,于是率众建立佛剎,铸造观世音菩萨圣像四十九尺。

  有一天,自觉大师俯伏在观世音菩萨圣像前,发愿说:“圣相已就,梵宇已成,愿承圣力,早登安养。”当日夜中,忽然看见金色祥光二道,佛及菩萨左右随之,佛垂手按自觉大师的头说:“守愿勿易,利物为先,宝池生处,终当如愿。”后十一年看见一个人,形貌似天王,云中出半身,告诉他:“安养之期已至。”即于像前,跏趺而化。

  志槃大师《佛祖统纪》记载,灵照法师,俗姓卢,浙江省金华县人。出家于宝慧寺,不到一个月,就通达了《法华经》与《金光明经》两部经典。

  数年之后,前往浙江钱塘,依止香岩湛法师,学习天台的教观。又前往江苏吴兴,依止净觉仁岳法师,从此以后,天台教法的义理及门派无不通达明了。宋神宗熙宁年间(一○六八至一○七七年),迁往华亭超果寺。宋神宗元丰年间(一○七八至一○八五年),住持吴山的解空寺,接着移居景德寺。前后数年之中,每到春天年初的时候,必定开净业社,念佛共修,参与法会的有两万多人,许多人往往获得一些感应的事迹。

  灵照法师曾经在梦中,见到西方三圣的威仪相好。灵照法师于是跪拜而问:“灵照一生持诵大乘经典,期望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不知能够达成愿望吗?”观世音菩萨指示说:“净土不远,有愿即生。”灵照法师又曾诵经诵到深夜,忽然梦见普贤菩萨现身,因此发心造普贤菩萨像、诵经一万部,以庄严他修行净土的功业。

  北宋哲宗元佑五年(一○九○年)冬天,卧病在床,告诉侍者说:“我往生极乐世界的日期已经到了。”因此面向西方,右胁而卧,迭起双足而往生。火化时,异香扑鼻,浓郁袭人,舍利子迸出,流散开来。

为他人着想,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曾经听过这么一个故事:某个村子里有二户人家,东边的王家经常吵架,互相敌视,生活得十分痛苦;西边的李家,却一团和气,个个笑容满面,生活得快乐无比。有一天,王家的户长受不了家庭的战火,于是前往李家来请教这是什么道理,老王问:“你们为什么能让家里永远保持愉快的气氛呢?”老李回答:“因为我们常做错事。”

  老王正感疑惑时,忽见老李的媳妇匆匆由外归来,走进大厅时不慎跌了一跤,正在拖地的婆婆立刻跑了过去,扶起她说:“都是我的错,把地擦得太湿了!”站在大门口的儿子,也跟着进来懊恼的说:“都是我的错,没告诉你大厅正在擦地,害你跌倒!”

  被扶起的媳妇则愧疚自责的说:“不!不!是我的错,都怪我自己太不小心了!”前来请教的老王看了这一幕,心领神会,他已经知道答案了。如果一开始,拖地的婆婆就责怪跌倒的媳妇:“怎么走路不长眼睛,真是活该!”其它家人若不理会她的感受而哈哈大笑,那么李家还会有温馨柔和的气氛吗?

  大家也许有这样的经验,每当公共汽车客满时,大家都会争先恐后的要挤上去,还没挤上去的人这时会叫说:“再往前挤一挤吧!拜托拜托,再挤一挤我就能上去!”而一旦挤上公交车之后,人站在拥挤的车厢里,看着车门外络绎不绝的挤车人潮,立即又会喊说:“不要再上来了,真的挤不下了,再挤下去车子就要爆了!”

  为什么同样一个场景,可是车里车外的心态却完全不一样呢?这是一般人只求自己好,缺少一颗为他人设想的心而已,如果大家能多一分体贴,多为对方着想,或许很多争端、误解、嫌隙自然就烟消云散了呀!

  为人父母不免因疼爱孩子,总是竭尽所能地呵护他,想办法给他最好的,避免让他受委屈、受伤害,只是太过自我的心态,是不是能让孩子贴近幸福呢?前人留下的经验告诉我们“施比受更有福”,“快乐不在获得多少,而在付出多少”,“量大福就大”…可见教导孩子在心里面容纳更多的人,能多为他人的利益着想,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课题。有位妈妈就曾经送给孩子这项一生受用不尽的宝物。

  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问妈妈:“为什么我们在屋子里走动,总像怕踩到地雷似的,要那样小心谨慎。”

  妈妈笑了笑,说:“我们楼下不是也住着一户人家吗?”

  女儿虽然明白妈妈的意思,但仍觉得在自己家里,本来就应该可以随心所欲,轻松一点才是。

  妈妈一副认真的表情,接着说:“咱们家的地板是楼下林爷爷家的天棚,走路声音太大了,老人家受不了,如果吵醒了他们就一夜不得好眠呀!”

  女孩撅着小嘴:“那为什么咱们楼上那家不这么想,他们总把声音弄得震天价响?”

  妈妈说:“因为楼上有个三岁的小弟弟,他要长大,蹦呀跳呀的需要运动嘛!”

  小女孩一听,嘴撅得更高了:“那活该咱们家受委屈,吃大亏啰!”

  妈妈摸摸孩子的头,笑容中带着坚定:“孩子,能为别人着想,这是人生第一等功夫呀!”

  成全别人就是成就自己,给别人路走,我们就不需要争先恐后,也是文明社会的指标,也幸福人生必修的功课。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是成就自己人生的头等大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