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自治县有没有放生组织者

时间:2023-02-20 17:21       来源: 未知

  学佛修行常常会听到教你学会放下,很多人也都知道,道理虽然明白,想要做到却太难。天天说学习放下,到了关键时候却还是放不下。放下,放下,到底是要放下什么呢?

  昔日黑齿梵志得五神通,曾经在雪山说法,梵王、帝释、阎罗王等一些天神常常来听他说法。

  有一天梵志说完法之后,阎罗王看着梵志哭起来,梵志问他:为什么看着我哭呢?阎罗王回答说:我看你非常善于说法,可惜七天之后却要命终受各种各样的苦痛。

  梵志听了很害怕,向阎罗王寻求免除苦痛的法门。雪山上的诸位天神对梵志说,如果想要免除这样的苦难,只有大觉世尊能够为你免除此难。

  梵志听了之后,准备去见佛陀,运用神力拿了合欢和梧桐花两株,飞空向世尊前去供养。

  佛陀看到梵志对他说:“放下。”

  梵志于是将左手里的花放在佛陀面前。

  佛陀又说:“放下。”

  梵志又将右手中的花放在了佛陀面前。

  佛陀仍说:“放下。”

  梵志不解,便问世尊:“世尊,我只拿了两株花,一时已经都放下了,我现在空空一身没有什么可以放下的了。”

  佛陀回答说:“梵志,我不是教你放下花,你应当放下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一时之间都舍掉,到没有可以舍掉的境地,就是你可以免除生死的地方。”

  我们常常把身心和物质看成是自己所拥有的,执着于和我们相关的人、物、事,常常因为这些事物不如心意而产生无尽烦恼。

  修行则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一十八界要放下,其他名利、恩爱、毁誉、得失,乃至一切财物,甚至性命都要放下。放下内在身心和外在环境的一切,也就是“放下身心世界”。

  要知众生本妙明心,原与诸佛无异,只因无始以来为妄想尘劳百般缠绕,不能显现,所以沉沦苦海,流浪生死,不能出离。

  诸佛悯之,开示种种修行法门,无非令众生解脱。总之,身心世界都须放下,因为这些都是如梦如幻、如电如露,无可留恋,执之即成障道因缘。放下身心世界,便是与佛法智慧相应,放下身心世界,才能身心世界自在。

  理虽如此,要真正做到放下却并不容易。若想放下,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诸法无常的道理。

  以佛法的智慧来观察,我们的身心和周围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没有一件事物可以恒久不变。我们所执着的、放不下的事物,如健康、财富、名利、事业等等,无不处在流转变化之中,身体会衰老、工作会改变、命运会逆转……正如佛《贤愚经》中提到无常四边:“聚际必散,积际必尽,生际必死,高际必堕。”

  当我们能意识到诸法无常的道理,就会明白自己不应该执着于此刻的拥有,而应学习放下的智慧,从而从生死烦恼轮回中获得解脱。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慧依王尊者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

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

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

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

灵隐寺五百罗汉碑刻

第二百七十九尊至第二百九十六尊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

第贰佰捌拾捌尊

慧依王尊者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慧依王尊者铜像

诗 偈

世人趋利重钱财,锱铢心计实可哀。

诗书礼义常修习,天堂福门为君开。

偈解

世上大多数人都趋利重财,为了一己之利而锱铢必较,机关算尽。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当时常研习诗书礼义,幸福的大门自然会向你敞开。

此偈教导我们,人生应多读书,重礼仪,调心养性,待人谦和,对于名利不必过于计较,如此的人生才有价值。

尊者法相

尊者法相所现为正面而坐,神态严谨,右手拿笔,左手持经卷。

灵隐寺五百罗汉画像碑刻

五百罗汉第贰佰捌拾尊慧依王尊者,即慧王菩萨。

据《贤劫经》卷一载,佛陀在衹树给孤独园住满三年后,外出游化,至维耶离。其时,尊者正专心修行。闻佛陀至,前往迎接,并为佛陀及随行人员安排场地,敷设座位。

尊者已具足五通,成就三昧,勇猛精进,破除众魔,心地慈善,广布佛法,功德果满。

友情链接():